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51113期 >> 第07版:柳湖
郭澄清与浩然的交往
□王肖明
  新中国成立之初,伴随着新生活的开始,一大批工农出身的青年作家登上了文坛。他们被新的生活所吸引、感染,有相当多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这其中,写得最多、最好的,又以写农村题材的作家居多。
  写农村新人新事,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变化的作家中,有两位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浩然和郭澄清。
  浩然,原名梁金广,天津蓟县人(祖籍宝坻县)。一生秉持“写农民,给农民写”的信念,在京郊和冀东农村辛勤耕耘了一辈子。他以反映农村新人新事的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杏花雨》登上文坛,以描写农村社会风云变幻的长篇巨著《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闻名于世。
  郭澄清,山东宁津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写出大量反映农村现实生活,歌颂新人新事新风尚的中短篇小说,像《公社的人们》《社迷传》《黑掌柜》等;后以长篇巨著《大刀记》风靡全国。郭澄清最具地域特色,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当属那些农村题材的中短篇小说。
  浩然与郭澄清是同时代的作家,也都是写农村题材的高手。他们的生活经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出生在农家,从小就参加了革命工作;都经历过战争生活的锻炼、考验,很早就加入了共产党;都有过多年农村基层工作的经历。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浩然和郭澄清都写出了大量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作品,浩然更是出版了广受赞誉的《艳阳天》第一、二卷,成为引人注目、广受好评的青年作家。应该说,浩然与郭澄清早已相互心仪,但两人第一次见面是1965年。这一年,为给中国青年出版社“扩编”小说集《社迷传》,郭澄清来到北京,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6月26日晚,浩然来到北京东城区炒豆胡同,看望住在这里的郭澄清,两人谈至近零时浩然才离开。从此以后,两人开始了朋友关系的交往。 7月13日下午,山东作家姜树茂(其长篇小说《渔岛怒潮》亦很有影响)来到浩然家中,谈他的短篇小说。浩然又邀郭澄清等人来家,一起畅谈至深夜。 8月22日中午,内蒙作家张长弓与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编辑诸有莹来到浩然家中。下午4时,浩然又邀来张峻、郭澄清等人,一起到京城很有名气的老字号“灶温”吃饭,一直聊到很晚。
  这一年年底,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农村文学选读”丛书,其中的《公社书记》一书中选录了4位作家的短篇小说,浩然与郭澄清名列其中。
  1965年10月,郭澄清的中篇小说《社迷传》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后,郭澄清签名赠予浩然一册。浩然在当年12月和次年2月,两次阅读《社迷传》,写出了《一个崭新的贫农形象》,发表在1966年4月26日的《光明日报》上,予以热情地鼓吹。在这篇约4000字的文章里,浩然写道:
  我认为,你的《社迷传》里一个值得肯定的特点,是创作了一个崭新的贫农形象高大虎。这个“新”字,表现在你给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新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毛泽东思想……
  你身在农村的火热斗争里,看到了这个新的事物,并抓住了它,具体、生动地体现在《社迷传》那个贫农高大虎的形象描写和塑造上,所以,我热情地肯定你的这一点,并要向你学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浩然只写过为数不多的几篇评介文章,可见浩然对郭澄清作品的喜爱。
  1966年12月的一个下午,浩然从单位回家,看到郭澄清留下的一份材料和一个便条。晚饭后,郭澄清再次来访,两人畅谈至9时半。浩然将新出版的《艳阳天》第二卷赠予郭澄清。
  1970年,郭澄清开始专业创作。此时,浩然还没有回到专业创作的岗位。这一年,郭澄清到北京参加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剧本的修改工作,住在“二七”剧场。他几次打电话给浩然,希望见面好好聊一聊。经历过“文革”的暴风骤雨,浩然心有余悸,在很多事情上顾虑重重,与好多人断了联系。也许担心引起误会,给好友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抑或其他什么别的原因,浩然以种种借口推诿,没与郭澄清见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浩然在“文革”中的处境也十分艰难,并不像后来人们认为的那样“风光”。
  1972年7月6日,正在故乡访问、写作的浩然接到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告知郭澄清来北京送稿,要来看望他。第二天浩然赶回北京,先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与郭澄清见了一面,离开处理完其他事情后,再次赶回人民文学出版社与郭澄清畅谈,直到晚上近10点才离开。
  7月8日,郭澄清来到浩然家中,提出希望浩然敦促一下出版社,为他的长篇小说《大刀记》印刷征求意见本样书。
  1976年5月6日,郭澄清突患脑血栓,至使半身瘫痪。 1978年12月20日,浩然与诗人李学鳌到北京宣武医院,看望正在这里治疗的郭澄清。大概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浩然和郭澄清一样“生不逢时”,虽然写作、出版了大量著作,但大多数都没有赶上稿酬丰厚的时候,甚至根本没有稿酬。 1965年7月14日,浩然在写给作家杨啸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昨天晚上约郭澄清、姜树茂、张英和玉兄谈了一次,对当前创作问题、稿费问题扯了许多。如今《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对工农作者已不发稿费,送一些书,对于作家,最高者每千字6元,短篇集根本不给稿费了。郭之《公社的人们》只得九十几块钱。
  1989年8月10日和2008年2月20日,饱受疾病折磨的郭澄清和浩然先后离开人世。
  浩然与郭澄清一生都将文学创作看作圣洁的事业,都是视创作为生命的真正的作家。他们的晚年,虽疾病缠身,但仍顽强写作,编选出版了大量著作。可以说,他们将整个生命交给了钟爱一生的文学事业。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郭澄清与浩然的交往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柳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