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50925期 >> 第05版:人 物
在抗战时期的齐禹县,有革命兄弟二人,哥哥庞维昌,曾任齐禹县县长,弟弟庞维新,任情报站站长——
烽火兄弟情
作者:王倩倩刘平本报


庞维昌生前旧照。


庞维昌任齐禹县县长的委任状。


  

老兵档案
姓名:庞维新

年龄:89岁

民族:汉族

籍贯:禹城安仁镇庞桥村

所在部队:齐禹县委情报站

担任职务:站长
  9月3日上午,禹城市安居小区,看着电视上直播的抗战胜利 70周年阅兵仪式,年近九旬的庞维新激动不已。当看到抗战老兵车队经过时,更是充满自豪,因为他也是抗战老兵中的一员。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抗战时期的齐禹县,庞维新与哥哥双双投身抗日前线,保家卫国。哥哥庞维昌,化名杨诚,曾任齐禹县县长,庞维新化名杨英民,任齐禹县委情报站站长。
  哥哥杨诚早在1934年就参加了革命,1939年,年仅13岁的庞维新追随哥哥加入革命队伍,投身抗日。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兄弟俩为齐禹的抗日斗争贡献了青春和热血。
  我叫庞维新,哥哥庞维昌,跟随哥哥的脚步,我走上了革命道路。
哥哥投身抗日,家里建起地下交通站
  1932年6月,哥哥考入济南建国中学。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34年至1936年,因身体不好,哥哥在家养病。因为是村里少有的学问人,村里人推举他当了小学教师。哥哥一边在安仁小学教书,一边向学生传播新思想。
  哥哥利用课余时间,联系校外青年,对他们进行革命思想教育,还发动缺吃少粮的农民,在收获季节到地主田间抢收庄稼,深受贫苦农民拥护和爱戴,为地主恶霸所憎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哥哥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不久,家里秘密建起了党的地下交通站。他接受上级的指派,进入范筑先部队开展统战工作,后经组织安排回到禹城发展抗日武装。
随哥哥的脚步,走上革命道路
  哥哥在禹城的举动引起了反动派的警觉,被反动派监视,但党的工作还需要开展,如何和同志们进行联系,让他很是苦恼。看到哥哥愁眉不展,我问:“哥哥,有啥事,我去办。 ”
  那时,我才13岁,虽然早就知道哥哥从事着秘密工作,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但我相信他,哥哥干的肯定是为了穷苦老百姓的事,不然百姓怎么什么事都愿和他商量?
  革命常有流血牺牲,哥哥见我还小,怕一旦出事没法跟家里人交代,迟迟不肯告诉我。我看出了哥哥的顾虑,“哥,别担心,让我试试吧! ”没想到,第一次任务就格外顺利,从此以后,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为抗日,未能送老父亲最后一程
  1941年,哥哥被任命为齐禹县代县长,同一年,我正式加入了八路军,化名杨英民。虽然都在革命队伍里,但我和哥哥很少见面,鬼子三天一扫荡,五天一清剿,我们的办公地点很不固定。有时一晚上需要转移三四个村。
  1944年,老父亲去世了,我们兄弟二人本应赶回庞桥为父亲发丧,但是组织上得到了情报,当时的土顽李连祥想借机将我俩抓住送给日军,好去领赏。兄弟二人只能面对着老家的方向,给老父亲磕了三个响头。
  解放后,我们兄弟二人来到父亲的坟前,长跪不起。时值今日回想起这件事,我仍禁不住要流下眼泪。
  我的哥哥于1975年去世,他当年抗日时使用的打火机我一直珍藏着,每次看到哥哥的遗物,总是让我回想起那个战火纷纷的年代,想起我那亲爱的哥哥。
  □本报记者 王倩倩 刘平 本报通讯员 魏莹 陈权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烽火兄弟情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人 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