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永不磨灭的记忆



  1937年7月7日,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
  这天晚上,日本军队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实弹演习。他们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和遭到 “非法射击”,提出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和中国守军必须撤出等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日军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
  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了。

黑云压城


  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德州的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乐陵、庆云、宁津等县党组织提出 “有人出人,有粮出粮,有枪出枪”的口号,向当地的连庄会和豪门富户征集枪支,筹建抗日武装。
  7月15日,由党领导的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乐陵县旧县镇 (今属河北省)成立。这是山东省最早的抗日群众团体。随即,又成立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恩县、禹城、夏津、齐河的部分党员,也组建了青年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和抗日游击队。
  10月3日,日军占领德州城,继而沿津浦铁路南侵,不久即控制了济南以北的铁路线及沿线城镇。据此,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以津浦铁路为界,将铁路西边的武城、夏津、恩县及平原、禹城西部,齐河南部的党组织划归设在聊城的鲁西北特委领导,而路东各县则归冀鲁边区工委领导。

奋起抗争

  在津浦铁路西,共产党领导的各县抗日武装,抵抗日军的侵略,打击土匪杂团的骚乱,振奋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37年10月,在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范筑先部下工作的共产党员张承先,以范筑先秘书的身份,到夏津、武城、恩县、高唐、禹城一带开展党的工作。
  1938年2月,张承先到河北南宫,向冀鲁豫省委和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汇报情况,要求派部队开辟鲁西北。不久,一二九师津浦支队在支队长孙继先率领下,开进恩县旧城。张承先作为鲁西北地方党的代表,配合支队活动。他们以旧城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打击日军,消灭土顽,破袭铁路,扩大武装,培训抗日骨干,同时帮助恩县、禹城、平原、夏津建立县委或工委,组建各县武装工作团和群众团体。同年6月,冀鲁豫省委将鲁西北特委分建为两个特委:以聊城为中心成立鲁西特委;在夏津成立新的鲁西北特委,张承先任特委书记。
  1939年3月,撤销特委,建立鲁西区党委,下属6个地委。其中卫运河以东为三地委(也称卫东地委),活动区域是武城、夏津、平原、禹城、恩县、高唐。当时,这一带已成为敌占区,地委只能秘密开展工作。
  9月,地委将禹城武装工作团整编为 “一二九师先遣纵队特务第三大队”,依靠这支武装打击日军和汉奸,争取伪军反正,团结地方杂团共同抗日,并在斗争中发展党组织。经过一年的努力,开创了以平原腰站为中心的高 (高唐)、恩 (恩县)、夏 (夏津)、平 (平原)、禹 (禹城)边区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夏津、平原两县抗日民主政权和平原五区、夏津东部8个区政府,全区党员增加了6倍。正当党的活动蓬勃发展的时候,
  1940年5月,地委主要领导同志在执行统战政策上发生失误,错打了本应团结的民团刘化璞部,导致其联合另外一些杂团向我反扑,加之日伪军的进攻,迫使地委机关及其领导的武装撤离腰站一带,根据地丧失,党的活动转入地下。
  1941年1月,北方局将原鲁西三地委所属党组织划给冀南区党委领导,并于当月组建运东地委,其主要任务是开展运东地下斗争,为重新开辟这一地区创造条件。 11月,冀南六地委在运西清河县成立,同时保留运东地委,由六地委代管。同年8月和1943年1月,冀南区党委、冀南军区先后两次派大部队东渡运河,武装开辟运东地区,但均未取得大的成效。
  1943年2月,区党委改变斗争策略,组织武装工作队开辟运东地区。武工队紧紧依靠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开展政治宣传、统战工作和群众运动,打击、分化日伪顽,逐步打开了局面。到1944年秋,运东大部地区被我军控制,敌人被迫收缩兵力,困守县城和少数据点。据此,冀南区党委遂将运东地委并入六地委。此后,全区军民乘胜前进,配合主力部队,不断打击敌人,同时广泛开展雇工增资、减租减息运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我军大举反攻,至10月底,武城、夏津、齐河、禹城、恩县、平原等县相继解放。
  津浦铁路以东的冀鲁边区,是党在抗战初期创建的一个根据地。宁津、乐陵、庆云当时属冀鲁边一地委领导;临邑、济阳、陵县、德县和平原、禹城东部、齐河北部属冀鲁边二地委领导。处在边区中心地带的乐陵、宁津、庆云及盐山、无棣等县,党的基础较好,抗日斗争发动得较早。
  1937年10月,山东省委派于文彬到边区组建中共冀鲁边区工委,于任书记,从而统一了边区党的领导。同年秋到次年初,在工委领导下, “救国军”连克日伪军侵占的盐山、无棣、乐陵、庆云、阳信县城,在这几个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其中, 10月成立的乐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是山东省最早的县级抗日民主政府。
  1938年3月,于文彬不幸在战斗中负伤牺牲。于文彬牺牲后,冀鲁边区工委与山东省委失去联系。为及时得到上级的指示,更好地领导冀鲁边区的抗日斗争, 1938年4月,与河北省委取得联系,河北省委派来干部,加强了边区领导力量。 7月,八路军永兴支队、津浦支队增援冀鲁边区,增强了边区的军事力量。 7月8日,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成立,马国瑞任书记。当时总的战略方针是巩固津南、发展鲁北。 7月下旬,永兴支队解放宁津县城,建立宁津县抗日民主政府。9月,冀鲁边区特委成立,隶属于中共中央北方局,李启华任书记。期间,军政委员会还从部队抽调干部到地方工作,充实加强了一些县委、县政府的力量,党的各项抗日政策得到逐步贯彻执行,群众抗日情绪日趋高涨。至此,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痛击日寇


  9月27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肖华率部队机关及部分干部共100余人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乐陵县城,整编地方部队,收编杂团,消灭日伪军,打击顽军,进一步加强了边区党政军领导,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 “冀鲁联防”,边区中心区域各级党组织和政权建设、群众工作都有了很大发展。在此基础上,边区党政军领导遵照北方局 “巩固津南、开辟鲁北”的指示,于1939年1月派“挺纵”五支队南下鲁北,消灭顽军,改编民团,打击日伪军;5月,又组织工作队开辟鲁北地区。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打开了鲁北抗日斗争的局面,陵县、临邑、平原、禹城、德县相继建立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地方武装也不断发展。
  从1939年开始,驻边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和一部分地方武装近两万人奉命分批调往鲁西、鲁南,加之日军集结大批兵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到1942年5月,冀鲁边区抗日斗争进入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日伪军多次纠集成千上万兵力向边区反复进行“扫荡” “蚕食”,推行 “治安强化运动”。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趁机制造 “磨擦”,进攻抗日根据地,使抗日军民处于腹背受敌的严重境地。二地委及属一、三地委领导的宁津、乐陵、庆云等县委积极响应边区党委 “团结抗战,共渡难关”的号召,加强党的建设,扩大抗日武装,开展统一战线,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坚持反“扫荡”、反 “磨擦”斗争。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根据刘少奇对冀鲁边区工作的重要指示,各级党政军机关和部队采取化整为零、分散隐蔽、敌进我进、灵活多变的斗争策略,不断打击敌人,形势逐渐好转。
  1944年1月,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原冀鲁边一、二、三地委即随之改称渤海区一、二、三地委。此后,在区党委领导下,各地委、县委认真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信心,坚持斗争。
  1945年7月,渤海军区发起夏季攻势,二、三分区部队分别收复德平、庆云县城。
  8月15日,冀南部队部署全面大反攻,向津浦沿线的平原、禹城、夏津前进。同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日军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中共德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永不磨灭的记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抗战特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