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精诚仁医爱救“童心”
——访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中心主任李守军
作者:张晓航

李守军(右)与本报记者合影。





  

个人简历


  李守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中心主任及六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先天性心脏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研究杂志》、《中华临床医药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国循环杂志》等杂志编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师从郭加强教授,1991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 2000年赴法国深造学习。从事心脏外科近30年,完成各类心脏手术5000余例,擅长低年龄及低体重患儿复杂、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手术成功率居国际领先水平。负责和指导“十五”“十一五”“973”等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国家级部级奖励3项,市级奖励4项,参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60余篇,多次赴海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扩大了我国心脏外科的国际影响。
  7月14日,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67号,记者要进行一次“迟到的采访”。两个月前,记者便与受访嘉宾联系,但因其工作繁忙一直未能成行。
  这里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多数人喜欢简称之为“阜外医院”,在他们心里,这4个字意味着 “国内治疗心血管病最好的医院”。记者此行的受访嘉宾即为这家医院中的一位名医——小儿心脏外科中心主任及六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李守军。
  下午3点半,记者来到李守军的办公室时,他刚刚完成一台手术。 “老乡来了啊,快坐。”李守军放下手中病历与记者寒暄着。这间办公室约有七、八平方米,一张临休的行军床占了近半空间,靠窗的窄条写字台上摆放着一台电脑和几摞资料——这与想象中一位名医的办公室反差极大。
  50岁的李守军气质干练、谦和,才思敏捷,聊起天来极具魅力与亲和力,采访顺利开始。

对书籍如饥似渴的跳级生


  1965年, 7月1日,党的44岁生日这天,李守军出生在临邑县赵家乡卞庙村 (今临邑镇卞庙村)。李守军说,一个孩子要成人成才,父母是最早也是最好的榜样。李守军的父亲读过完小,做过生产队长、大队会计,在当时属于 “很有文化”的人,并且非常喜欢读书,在李守军印象里,父亲经常会买一些古书回家。每次看到父亲带新书回家,李守军总会先拿过去读,“其实初中以前,我读 《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这类书是看不懂的,但就是喜欢看,一遍遍地看,如饥似渴,很多段落可以说倒背如流”。有一次,李守军边看书边帮母亲添柴烧火,不小心把棉裤腿点着了居然没察觉……
  小学二年级时,由于村办学校条件简陋,二、三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 “教室两头都有黑板,上课时朝自己年级那头,但是对面讲什么听得也很清楚”。于是上课时,李守军经常会开小差,“偷听”三年级的课程。期末考试时,李守军成绩列年级第一,有位老师见他聪明伶俐,就建议他不如考一下三年级的课程试试,没想到他居然也考了个年级第一。于是,李守军直接略过三年级的课程完成了一次跳级。
  接下来的初中、高中,李守军一直成绩优异,学业顺风顺水。1980年,李守军迎来求学历程——或者可以说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选择。这一年,他高中毕业。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考大学未必是个 “稳妥”的选择,因为考上中专就意味着摆脱 “面朝黄土”的命运,于是李守军及家人做出了报考中专的打算。而李守军的几位老师认为,他一定能考上大学,上中专是屈才了,物理老师田振义更是多次去他家里做工作。最终,李守军心动了,他报考了青岛医学院(今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谈及为何学医,李守军表示并无明确规划,只是觉得在当时看病是件困难的事儿,学医后就能给家人、乡亲们看病了。

靠自己努力治好母亲的病


  进入大学后,李守军学习依然踏实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大二那年,一件影响其职业规划的事发生了——母亲罹患心脏病。母亲的病痛让李守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无比迫切地想治好母亲的病,从那时候起,他就立下要在心脏相关学科方面发展的志愿。
  在李守军大学毕业时,又一个选择摆在他面前:学校老师希望成绩优异的他能留在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而李守军则想回家给母亲治病。就在他极度纠结时,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的话让他茅塞顿开:“你现在只是一个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而以目前县级医院的医疗水平,回到家也无法根治好母亲的病,而留在这里,你会有比在家乡广阔得多的成长空间,在这里经过几年积累后你会达到新的高度,到时候你不仅能治好母亲的病,还能治好更多人的病。”
  这位主任的话让李守军茅塞顿开,他选择了留下。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守军便在这家医院的心胸外科工作。随着实践的更加深入,李守军意识到,自己的眼光太狭窄:“在全国还有很多家医院,其心脏外科医疗水平远远高于目前我所接触到的。”因此,他坚定了一个信念:医学探索之路永无止境,要用尽全力勇攀新的高峰。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1986年,国内心血管外科创始人之一、时任阜外医院院长的郭加强教授到青岛医学院做手术演示。看了郭教授全国顶尖水平的演示后,李守军感觉非常震撼,心中萌发一个想法:我要去阜外医院深造,那里是中国心脏外科的最高殿堂。
  怎么去?考研究生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带着这个目标,李守军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求索。 1988年,李守军成功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今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阜外医院为其附属医院),师从郭加强教授。
  这样难得的机会,李守军分外珍惜,在这个顶尖学府中,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随着毕业之日的到来,李守军再次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青岛方面希望他能够回去工作,而其导师则劝他留在阜外医院继续磨砺、积累。立志勇攀医学新高峰的李守军最终决定留在阜外医院,这一留,就是25年。
  李守军在阜外医院的第4个年头,他的母亲在这里接受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来母亲恢复良好,顺利痊愈。十几年的心事一朝了却,每每提及此事,李守军总是眼含热泪、感慨良多: “我想,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一个医生肩上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的人生有着怎样的使命。

带领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走向巅峰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一台一台手术的积累下,李守军成长迅速,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心脏外科全能医生。正当自己事业顺风顺水时,李守军又对自己的职业及人生规划进行了新的思考。 “医学,或者说所有科学,越往上走,就会分得越细,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全能的医生,也可以选择沿着其中一条路钻得更深、走得更远。”深思熟虑后,李守军选择了后者,他选的这条路叫小儿心脏外科, 2002年,他出任这个科室的副主任。
  做出这个选择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小儿心脏外科是心脏外科中病种最多最复杂的领域,让很多医生望而却步;而当时我国的小儿心脏外科可以用8个字形容——“基础薄弱,技术落后”:仅能完成大龄患儿的简单房缺、室缺手术,法洛氏四联症的死亡率都极高,新生儿、低体重、复杂先心更是手术的禁区,医疗水平亟待突破与提高——这些难题,反而成为李守军坚定选择这个领域的动力。
  踏上这条荆棘之路,李守军放弃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与更高的收入,背负了更多压力与责任。
(下转3版)
□本报记者张晓航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精诚仁医爱救“童心”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