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电子商务创业园。李伟亮摄
上半年,全市新增各类孵化器面积22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88万平方米;同时新增个体工商户近2万户,同比增长139%——
7月23日上午10点,凤冠假日酒店老德祥楼五层瑞和厅,齐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暨德州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签约揭牌、 “蓝火计划”博士工作团德州分团成团启动仪式同时举行。
它们的揭牌、启动,为我市创新创业、招才引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起新的平台。创新创业,这个火热的词汇,正成为引领德州经济发展的 “新引擎”。
产业园里涌动“创”热潮
90后小伙儿孙荣忠,在杭州有3个天猫店铺,年销售额破千万元。不久前,他毫不犹豫地把企业搬回了老家夏津。 “建成的园区配套设施齐全,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信心十足。”他说。
孙荣忠所说的 “园区”就是夏津县电子商务创业园。 2014年,该县斥资1.2亿元,建设德州市首个电子商务创业园。创业园拔地而起,吸引了一大批像孙荣忠一样返乡创业的 “弄潮儿”。
“车势力的成长,得益于当前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山东车势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耿文广如是说。 6月1日,车势力正式入驻位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德州电子商务产业园,这里是目前华北地区最大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入驻仅一个月,德州电子商务产业园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现在产业园里近三分之一的企业都是我们的客户,而我们需要的咨询、培训、软件开发维护等服务,也可以在这里就近获得,不用再去北京、济南。”耿文广说,产业园的集聚效力,给创业者们提供了一个抱团取暖的机会。
如今,整个德州涌动着一股“创”热潮,创新创业正成为一种潮流。工商部门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新注册企业数、从业人数同比分别增长20%和374%;新注册个体工商户近2万户,同比增长139%。
创业项目有草根有高端,创客有沉浮商海多年的精英,也有白手起家的新秀,创业热情遍及各个行业。 “创梦空间” “力维创客中心” “天虹创客广场”……一大批创客摇篮正在崛起。
优化环境打造“创”热土
筑金巢才能引鸾凤。当前如火如荼的全民创业热潮,离不开市委、市政府频频发力,给企业创新发展筹资金、找技术、搭平台。
目前, “齐鲁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已进入最后筹备阶段,两只基金总规模4亿元, 70%将用于德州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资。而 “天使街股权众筹德州分平台”的签约落地,青岛银行等金融机构互联网众筹网络平台的谋篇布局,只是我市花大力气培育创新型金融产品的冰山一角。
为帮助企业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今年以来,我市成功举办了“2015中科院院士专家德州行”“山东省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对接会” “德州科技合作万里行”“科技服务进车间”等系列重大科技合作活动。全市参加对接企业 589家,引进科技人才 149名,转化科技成果266项。
在德州各个县市区,一个个孵化基地、创业园、产业园区相继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正在强力推进。上半年,全市新增各类孵化器面积22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88万平方米。
这些产业园区、孵化器的建设,给创业者们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实惠。 “我们原先租用的办公地点,租金是这里的3倍,面积却只有十分之一。”耿文广说,仅房租一项,就为企业省了一大笔钱。
节约资金是一方面,提升的还有更多实实在在的服务。 “我们场地免费提供,启动资金有贷款,技术方面有指导,电商拎包入驻,即可享受一站式配套服务。”夏津县商务局局长贾新兵说,创业园将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空间,和更为舒适的成长环境。
像夏津一样,不少区县都相继开辟创业 “绿色通道”,开展“一站式”服务,简化审批办证手续,帮助创业者解决实际问题。这些 “保姆式” “一条龙”服务,为创业者解决了后顾之忧。
新引擎聚热力,激活力
6月10日,德州电子商务产业园在德州学院举办了首届电商人才招聘会。包括百仕达、天使街、车势力等知名电商在内的17家企业为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带来了500多个就业和实习岗位。伴随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全市网店已达3.1万家,从业人员达2万人。
创新创业热潮涌动,不仅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 “新引擎”。截至6月底,全市工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信息、网络、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增势良好,特别是电子商务网络销售额的增幅高达56%。
而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当务之急,创新创业正成为不少区县找到的 “突破口”之一。 7月12日,在宁津县科技创新创业园培训中心,来自天津的 “企业定位”理论研究者刘云波与30多名小微企业的老板、高管面对面交流。这是宁津围绕创新创业开展的第9场培训活动。
宁津县把促进创新创业作为经济增长点,积极搭建互联网和实体园区两个平台,实现电商和实体店铺同步发展。今年,宁津新增电商3000多户、私营企业159家、个体工商户494户。
创新创业,带来的不仅是企业的蓬勃发展,同时还撬动了大量社会资本,催生了经济活力。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通过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和消费产品,拉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本报记者 王倩倩 本报通讯员 王永强 孙久生 梁玉超 邓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