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1951年,我作为炊事员参加抗美援朝。生活虽然艰难,但我们也苦中有乐——
志愿军炊事班里的趣事

后排左四系口述者李达文



  1950年秋天,我当兵入伍,第二年3月在安东完成了集训。作为优秀新战士,我在团会上受到了嘉奖。领导让每个人讲一下自己的特长爱好,征求个人意见安排下连队。因曾在老家夏津的馍馍房里当过两年伙计,蒸馍馍自然活熟,再加上那时候家穷经常挨饿,一直想着吃饱肚子是大事,就进伙房当了志愿军12军34师100团3营8连的炊事员。

做饭无烟


  进入朝鲜后,炊事班最难的就是做饭不敢生火。美国人的飞机像成群的乌鸦满天飞,不停地寻找轰炸目标,还有大批的南朝鲜特务帮着美国人找。做饭时稍不留神让他们见了炊烟,就得挨炸弹招呼,不仅炸了锅翻了饭,更有战士因此而牺牲。
  不过,在战斗实践中,我们慢慢摸索出一些防轰炸的经验。
  早饭趁早,晚饭拖晚。敌机虽然猖狂,但还没有实现全天候飞行轰炸,我们尽量趁黎明前和夜幕降临后,敌机不活动的时候做饭。并且,早晨备餐时多烧开水,供中午使用,中餐则少动火,多冲汤,并采用加点布哨、布暗哨、放远哨等办法,有效地对付了地面特务的侦察破坏。
  勤添干柴。朝鲜是个多山的国家,伙房多选在山洞里。山洞阴暗潮湿,柴禾易潮,这样的柴不好烧而且烟雾大。要想做饭有干柴烧火,就要勤晒柴,晒好后还要放到洞内的高处,上盖下垫塑料纸、破油布,防止潮湿。
  迎风设口。 “口”指的是散烟口。朝鲜是一个半岛国家,常年刮风,秋冬季东北风犹烈。我们每到一地挖灶备餐,都将散烟口设到迎风处,这样炊烟散得匀、少、慢,而向洞内倒灌得多。这样操作环境差,洞内烟气呛得人要死。且我们总是多凿几处散烟口,这样烟气多口分散,难成烟柱。敌机敌特不易发现,以此换安全是值得的。
  由于防范得法,我们炊事班从来挨过美国人的炸弹,因此还被团里授予集体三等功。

夜壶盛水


  我们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沿江边走了约50公里,到了一个村庄,便停下来休息。刚入朝鲜,语言不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不便,当地老百姓说话我们一句也听不懂,吃第一顿饭就闹出了笑话。
  烧了一锅开水没东西盛,我就到附近一户人家去借,进屋看到炕上有个精致的小白罐,心想正好用它盛水,我就对他们说借用一下。可我连说带比划,他们愣是没明白我的意思,急得我直跺脚,到后来,我索性拿起白罐就走了。过了一会儿,那家老百姓来要他的罐子,正巧我们的联络员也回来了,联络员告诉我们这个小罐是人家的尿壶!
  一听是个尿壶,我们几个你看我,我看你 ,脸上都露出了难堪的表情,我们已经用它喝水了啊……

枪油解渴


  一个深秋的傍晚,部队接到了急行军的命令。我们快速行军60公里,黎明到达一个大山沟里宿营。炊事班挖好灶坑准备做饭,这时就近找水的战友还没回来,我渴得嗓子直冒烟,就挨个问人要水,可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大家的水壶早就干了,我就到邻近的4班碰运气。
  4班的战士正在挖单人掩体,一排背包、枪支和水壶就摆在坑边。 4班长和我是夏津老乡,我也就没那么客气,拿起水壶挨个晃,不想4班长的壶里竟发出“哐啷哐啷”的响声。我难掩兴奋,拧开盖子“咕嘟咕嘟”喝了大半壶。谁知这是一壶擦枪油,4班长怕每人自带的玻璃瓶枪油难保管,就集中倒进自己水壶里的。
  不到半小时,我就开始腹痛、恶心、眩晕起来。那一天,我跑茅坑十几次,卫生员给我用了药,到傍晚才止住。第二天4班长来看我,还带着一帮人哈哈大笑……

白灰蒸馍


  入朝不久,我部接手了兄弟连队的防御阵地,在阵地的储藏洞里,新兵发现了四五袋 “面粉”,而这时候我们行军赶路正好把所带的东西都吃光了。
  有了“面粉”,竟有人得寸进尺要吃包子。于是小梁爬到一棵老榆树上,采了些榆钱,还捎带捡了几枚野鸽子蛋。这下子“面”、菜、蛋都有了,全炊事班兴高采烈地忙起来。
  我正在一边择洗榆钱,那边和面的小梁突然大叫:“这面咋这么热啊? ”我急忙赶过去看。哎,这哪是面粉啊,原来,这是兄弟连队的工兵特供——给地雷做标记用的白石灰。

捉蟒过节


  1952年中秋节前夕,由于敌机连续轰炸我们的后勤补给线,粮食和弹药储备一时告急。首长要求炊事班全体人员外出找粮挖菜,千方百计克服困难。
  一天,找粮回来的老王告诉我,他在一座山岗前发现了蟒的踪迹。他是四川籍老兵,有山里抓蛇的经验。第二天晨曦,我们4人携带工具,来到一片长满茅草的山岗,远远看见兀立的悬崖峭壁。老王突然止步,然后蹑手蹑脚用刺刀分开一人高的长茅草,这里嗅嗅,那边瞧瞧。他发现巨蟒刚从这里经过,茅草丛里还留有它的新鲜粪便。老王告诉我前面悬崖下长满茅草的洞穴,就是蟒的老窠。蟒在附近,大家不免有些紧张,又感到无比兴奋。
  我们紧跟老王身后,来到峭壁的石洞前。洞口光滑,洞前的茅草已压出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腥臭扑鼻。那蟒吃饱喝足,正在洞前晒太阳,身子盘得有锅盖那么大,青黑色的鳞片闪闪发光,蛇头大如杯口,竖在当中。
  老王手持一根长长的木叉,慢慢向它靠拢,一下扣住蟒头,木叉上有尼龙绳活扣,即刻把蟒头套住。巨蟒惊醒,“唰”地伸展鳞身,上下左右卷曲横扫。老王迅速举起手里的木叉,夹在巨蟒七寸上,尼龙绳越扣越紧,巨蟒终于无力反抗,只张着大口喘气。老王把木叉交给我,解下腰里的水壶,拧开盖子,把一斤多白酒乘机朝巨蟒嘴里猛灌。不一会,巨蟒软成一团,我们一拥而上,斩了蟒头,凯旋而归。
  全排官兵过了一个丰盛的中秋节。
  □李达文 口述 李印文 整理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志愿军炊事班里的趣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老照片】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