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姓名:滕好喜 年龄:87岁 民族:汉族 籍贯:齐河县华店镇滕庄村 所在部队:齐禹县大队 担任职务:警卫员、通讯员
7月10日,在德州市优抚医院,记者见到了在这里疗养的抗战老兵滕好喜。 “这回我们齐河来疗养的老兵有六七十个,可只有我一个是参加过抗战的了。 ”滕好喜说,曾与自己一起并肩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友越来越少,这让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今年87岁的滕好喜,1943年不顾父母的坚决反对参军入伍时,年仅15岁。当时还没有一支步枪高的滕好喜,进入齐禹县大队,成了二连一名警卫员、通讯员。年纪小、人机灵,战友们都很喜欢他。在县大队,滕好喜与战友们一起进行游击战,他们时常声东击西,炸炮楼、端据点,搅得鬼子不得安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滕好喜又随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1948年上半年,他在战场上负伤,整个脚掌被炸弹炸断,随即转到后方部队医院养伤。伤好后,滕好喜得知所在部队已经南下,由于通信不畅,他没能与部队取得联系,后来转入区大队,继续担任通讯员。
滕好喜说,自己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抗美援朝时没能再次穿上军装,继续保家卫国。 “都已经报上名了,却因为脚伤没去成。 ”时至今日,滕好喜仍感到非 常 遗憾。
我小时候家里穷,虽然断断续续念过几天书,但连自己名字都写不顺溜。日本鬼子来了后,到处祸害百姓,学堂停了课,我和很多小伙伴只能在村里晃悠。
母亲的眼泪,没能阻止我当兵
1943年,游击队到我们村发展队伍,因为见多了之前鬼子在村里抢粮抓人,得知他们是打鬼子的队伍,我想都没想就报了名。
可等我回到家,把参军的想法跟父母一说,战场上刀枪无眼,母亲哭着说不同意。于是趁着晚上,我背着家里人偷偷去县大队报了到。
第二天,母亲还是不放心,带着已经出嫁的姐姐找到了县大队。领导见我年纪还小,劝我说可以过两年再来当兵。可当时我已经铁了心,劝母亲肯定是行不通,于是找到姐姐,说了自己的想法,非当兵不可。姐姐见我主意已定,只好带着哭哭啼啼的母亲回了家。
当了兵,我才明白父母的苦心。那时候,整个齐禹县大队只有3个连,力量薄弱。鬼子和伪军时常扫荡,敌强我弱,县大队只能采取游击战术。我们随时准备转移,晚上睡觉从不脱衣裳,衣裳只能趁停下的时候匆匆洗一下,没干就又穿上了身。我们常常一晚上挪好几个地方,经常傍晚时在村东头住下,出去打一夜游击,回来在村西头落脚,神不知鬼不觉。
战友牺牲在眼前
第一次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是我进县大队刚刚几天的时候,一个战友就牺牲在我眼前。
那时,我们班借宿在华店镇宋庄村,一伙儿从晏城来的鬼子,将我们围困在河堤上。鬼子顺着河堤自东向西拉网式地摸过来,一个个端着刺刀嗷嗷叫,我们一看顶不住了,就往宋庄撤退。
一个比我大一岁的新兵,才上县大队五六天,大家都叫他小张,不幸被鬼子打中了。班长宋玉森(音)背起小张就往村里跑,鬼子边打边追,小张恳求班长放下他:“背着我,咱俩都跑不了。”一边说,一边使劲儿往下挣扎。
班长宋玉森什么也没说,背着小张继续跑。这时,小张的背上又挨了几枪,他不想连累战友,使尽全身力气从班长身上挣扎下来,滚到一边。鬼子已近在眼前,班长没有办法,只能带我们先撤。赶上来的鬼子,丧失了人性,用刺刀将小张挑得稀烂。
我们从寨门进了村子,在乡亲们的掩护下,顺着南门转移了出去。在宋庄翻了个底朝天,鬼子也没有找到我们,最后不甘心,放火烧了好几家老乡的房子。
战场上,我们只有一颗向前的心
县大队物资短缺,武器装备也非常落后,一人只能发几颗子弹和4个自制的小手榴弹。记得我当了很久的兵,才发给一件军装外套,我拿着当宝贝,舍不得穿。战士们摸爬滚打,很多人的棉袄袖子没了半截。可这一切困难,都不能阻挡我们消灭鬼子的信心。
上战场,说心里不害怕那是假的,可是一打起仗来,眼看着连长带头冲在前面,我们一个个热血沸腾,冬天都恨不得光着膀子往前冲。战场上,我们只有一颗向前的心,向后退那是叛徒。
战争是残酷的,打据点的时候,城墙上密集的机枪朝外扫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去,尸体摆满了晒麦子的场院。他们很多都是附近村里的,是和我从小玩到大的伙伴,才20多岁,看着他们,我疼得两天吃不下饭,营里的首长伤心得趴在桌子上哭。
□本报记者王倩倩 本报通讯员田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