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甩掉“穷帽子”
每当夜幕降临,焦庙镇曲屯村中心的文体小广场,便成了全村的热闹所在。器乐队、舞蹈队,准备好家伙什、穿戴好行头,借着明亮的灯光,唱起来、跳起来……
这样的生活,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曲屯村地处焦庙镇东3公里,总人口1149人,其中303人属贫困人口,是省级贫困村。穷村是非多。婆媳闹矛盾,邻里不和谐,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镇里要求整治村容村貌,我挨家挨户动员,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愣是没人配合! ”村支书刘希明说。
去年4月,山东行政学院干部王世旭来此担任第一书记。了解到村子的实际情况后,他认为:曲屯村贫穷落后的关键,就在于村风不正,村民缺少精神头。整天为蝇头小利、鸡毛蒜皮的事勾心斗角,哪有心思致富?
王世旭从党建入手,健全村内党务、政务公开制度,积极发动、组织党员学习。 2014年底,村两委换届,王世旭主动协调、严密组织,成功为大伙选出了“想做事,会做事,做成事”的干部。新班子成立后,积极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加强村民之间的沟通交流。经多方筹资,弄来了40套演出服装及大型音响、锣鼓等文化器械,并发动村民成立了村广场舞队和器乐队。如今,村里的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引得十里八村前来拜师、取经。
受此带动,村风大为改善。2015年初,王世旭计划为村里安装41盏路灯。可承包公司给出的价格是1盏路灯2400元,共计近10万元,筹集的资金远远不够。村委讨论决定:直接从厂家买,自个儿安!安装路灯那天,全村老少齐上阵。“俺懂电!”“俺有的是力气!”“有俺看着,咱这路灯一个也少不了!”……一上午时间,路灯全部安装完毕。王世旭估算了一下,节省资金2万多元。
不仅如此,村里修路资金不够用,村民踊跃捐款;自觉捐款9000多元,自导自演元旦、春节、五一等节日晚会。
荒闲地长出“摇钱树”
6月23日,在晏城街道办事处小安村粮食烘干厂,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安装设备。村支部书记胡曰明介绍,这个项目是市驻村第一书记吴甫英引进的,可辐射周围2万亩农田,每年为村集体增加2万元收入。
上世纪80年代初,小安村整体搬迁,60亩旧村址由于地势高、土地贫瘠,不适宜耕种,村民年人均收入仅6000余元。今年3月,德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吴甫英到该村任第一书记,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如何让荒闲地生金?吴甫英召开村两委会,听取群众意见,决定引入社会资本,成立粮食生产合作社,在旧村址建设一处粮食烘干厂,解决村里粮食晾晒、存储问题,增加村集体收入。吴甫英多次去找常年经营农资的魏爱军做工作,最终魏爱军投资300万元,成立兴安合作社,流转村里380亩农田,并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租用16亩旧村址建起烘干厂。同时,合作社与未流转土地农户一起引入施肥、喷药等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可为农户每亩农田节省近100元,增收300元。
针对村里剩余的老村址土地,吴甫英盘算着引入一两家能安置100人就业的企业,到明年村集体收入将增加10万元。
“现在看着村子里干干净净的,心里就是舒坦,广场跳个舞,生活条件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多亏了吴书记。 ”村民刘爱芹一有空就到村小广场跳广场舞。吴甫英今年入驻该村后,针对村民反映的出行难、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开展了大规模环境整治,铺设了水泥路,栽种起绿化苗木,为村民修建了文体小广场。
工作干到村民心坎上
“要不是高书记,俺陪嫁的空调怕是现在还用不上哩!”“多亏高书记,再不用为浇地发愁了! ”6月22日,焦庙镇张村街社区,村民们听说要采写第一书记的故事,踊跃发言。
张村街社区位于焦庙镇的东南部,位置偏僻,由东张和西张两个村组成。 2012年4月,山东女子学院干部高荣海被派驻到该社区担任第一书记。走访时,他发现村里的电网修建于20年前,线路已老化,两个变压器容量分别只有30千伏安和50千伏安。用电量稍一增大,便会跳闸,村民购买的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全都成了摆设。高荣海立即召开村委会,商量决定:联系县供电公司,对村里进行电网改造;同时迁建配电室,彻底改变配电室偏远、不便维修的现状。供电公司同意免费对村里进行电网改造,但修建配电室的3.5万元费用需村里自己解决。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这笔费用从何而来?高荣海积极向单位求助,成功申请到3万元资金。
当年底,电网改造工程启动,2个月后顺利完工。两个村全部更换了供电线路,而且每村增容一台200千伏安变压器。利用向单位争取的资金,不但修起了配电室,还安装了50盏路灯。
走访中,他还发现村民的另一难题——灌溉。这些年,村民还是采用抽水灌溉的方式。由于留守的老人、妇女无力灌溉,只得让外出务工者请假回家,费时费力。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高玉海跑“关系”、找“门路”,于去年6月份通过单位向省财政厅申请了30万元资金,对俩村的农田灌溉设施进行了改造。安装了2台80千伏安变压器,铺设高压线、低压线,新打、改造机井13眼。现在,合上闸就能浇地,灌溉面积近千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根据省里安排,高玉海2013年4月便可返校。 “群众的难题摆在眼前,这样一走了之,心里不安呀!”高玉海说。在村民的挽留和自己的坚持下,他一干就是3年,先后筹资150万元帮社区铺设了1410米的水泥路面、修建了篮球场、安装了健身器材,而且建强了党支部班子、完善了党员活动室。
□本报通讯员 郑军 田彬 王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