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倩倩 本报通讯员 李月聂 跃民
老兵档案
姓名:张义海
年龄:89岁
民族:汉族
籍贯:禹城市辛店镇张集村
所在部队:渤海军区二军分区
担任职务:通讯员
在临邑县福源小区,记者见到抗战老兵张义海时,他正在女儿的搀扶下练习走路,由于年迈及战争年代留下的旧伤,他的双腿行动不便,只能依靠两只拐杖行走。
“过去太久了,我也年纪大了,有些事都记不清了。”见到记者,张义海不住地表达着因自己年事已高,很多细节难以还原的遗憾,在他心里,那段艰难的抗战岁月绝不能被遗忘。
今年 89岁的张义海,是禹城市辛店镇张集村人。1942年,抗日战争进行到最艰苦的时刻,张义海参了军,成为一名通讯员,穿梭在火线上,为部队传递情报、传送信件。
从1941年开始,日寇采取拉网战术 “铁壁合围”,扫荡抗日根据地,疯狂程度达到了极点。张义海参军不久,就遭遇了发生在平禹地区的一次 “铁壁合围”。那一次,八路军伤亡惨重,张义海在乡亲和家人的掩护下侥幸逃脱。
1944年,张义海随部队南下,相继参加了攻打济南等地的战役,并投入到解放战争之中。朝鲜战争爆发后,张义海又随部队渡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朝鲜,他与到军中探望的未婚妻结了婚,并有了大儿子。直到1958年,阔别家乡14年之久的张义海才回到禹城。
回乡后,张义海担任过多年的村干部,带领乡亲们治河修路。如今,老人与女儿生活在一起,安度晚年。在儿女们眼里,从战争的硝烟中成长起来的父亲,性格刚正耿直,笔直的脊梁从未弯过。
小时候,虽然家里穷,可父亲还是送我上了学,但书没能读两年,日本鬼子就来了。
冒险当八路
从此,安稳日子没了,鬼子三天两头来抢钱、抢粮,一些依附鬼子的土匪、村霸也时不时地来祸害人,乡亲们没了活路。
村里一些年龄大些的青年都参加了一个秘密的工作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他们是八路,是打鬼子的,于是也有了当兵的想法。
外有鬼子三天两头的扫荡,内有国民党军队大大小小的 “磨擦”,八路军处境困难,当八路意味着要冒很大风险,我的想法遭到了家里人反对。那时有这么一个说法:“八路军不可当,破鞋破袜破军装,打铺盖来喝菜汤,背着一把盒子枪,三粒子弹打不响。 ”
可倔强的我还是背着家里人,偷偷报了名。看我年龄小,部队安排我做通讯员,任务就是传递消息。
敌人经常扫荡,见到八路军就抓,我们白天只能躲起来,高粱地、坟岗子、窑洞,哪里人烟稀少就往哪里钻,因为怕暴露目标,不敢煮饭,只能吃些干粮。晚上,我们就活跃了,到各个村里动员乡亲们抗日,或者偷袭鬼子。
亲历“铁壁合围”
从1941年开始,日军就经常张开大网,进行梳篦式的“铁壁合围”,企图消灭八路军,控制冀鲁地区。
1942年腊月十二,我刚参军不久,就遭遇了德州抗战史上最惨烈的一次“铁壁合围”。那一次,日军集结8000余人,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向平禹地区扑来。
当时,由于我是通讯员,没有穿军装,又是新兵,八路军武器紧缺,也还没配枪,敌人以为是普通老百姓,就把我当成壮丁抓了起来,赶着我和乡亲们向辛集的据点走。
走到我姥姥家所在的村子,一个表哥看见了我,趁押解我们的伪军不注意,摆摆手示意我过去。我俩偷偷滚到一旁的道沟里,等敌人走远后,顺着沟偷偷回了家,躲过一劫。
那一战,八路军伤亡惨重,日本鬼子把我抗日军民追赶到张士府、胡家窑、小胡村附近,架起机枪猛烈地射击,许多战友倒下去,鲜血染红了枯草,染红了沟壕,染红了胡家窑洼。
缴获鬼子两辆汽车
鬼子的疯狂行为,并没有吓退英勇的抗日军民,反而促使我们看清形势,加快了反扫荡的速度。平禹地区遍布的大大小小的据点,成为我们消灭鬼子嚣张气焰的目标。
那时候,距离辛店不远的辛集村,就驻有鬼子的部队,还网罗了一大批伪军,周围的村庄没少被他们洗劫,我们决定拔除这个据点。
通过做在据点里干活的乡亲们的工作,我们掌握了里边的详细情况,并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趁着夜色,我们偷偷摸进鬼子据点,里边的很多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我们下了枪,等鬼子队长明白过来的时候,据点早已被我们占领了。
拿下这个据点,我们缴获了不少装备武器,尤其是里边的两辆汽车,在当时非常难得。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条件太过艰苦,八路军连汽油都搞不到,这两辆汽车只能烧掉。
我们把剩下的武器装到马车上,盖上棉被,偷偷地运了出去。事实上,八路军的很多装备都是缴获得来的,记得一开始,发给我的是一把破筒子枪,打了几场胜仗后,就换成了三八大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