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上世纪70年代,人民生活逐步好转,轻工业发展迅速,工艺品越发受人追捧——
人流如潮的全国首届工艺品展览会

李学实(中)与轻工部同事合影











展览会上的部分工艺品



  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转变的时代。 197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三个突破”,职工人数超过5000万,工资总额突破300亿元,粮食销售量突破800亿斤,人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了。
  人们口袋里的钱多了,市场供应出现紧张,许多商品凭票证供应。按当时的理论,如果老百姓手里有一块钱,商店里必须有七八块钱的商品才能保证不会出现抢购或挤兑。
  那时,我在轻工业部工作,居民衣用都属于轻工业制品,相对价格较高。当时年轻人结婚的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大约120元左右,自行车和缝纫机都在150元左右,而当时大多数职工的月工资只有四五十元。税收和上缴利润也高,各地建了不少厂,虽然现在这些厂撤并、转产、倒闭的不少,当时的确作了很大贡献。
  老百姓有了余钱以后,对衣食住行就更加上心,很多人家里开始有了各种装饰用的工艺品。陶瓷、玻璃、雕塑等工艺品受到人们的追捧,需求量大增。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促进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拉动内需,轻工业部的领导商议决定于1972年10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一次大型的工艺品展览会。
  作为全国首届工艺品展览会,那次展会引起了很大轰动。
  前来参展的各地轻工业部门、企业络绎不绝,内容也相当丰富。雕塑、陶瓷、织绣、漆器、金属、编织等多种工艺产品在展会上纷纷展出,其中,以玉雕和瓷器影响最大,后来还流传出一段形容瓷器的顺口溜:洁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水胆玛瑙在展会上也出了不小的风头,这种西瓜大小的玛瑙制品,其内部有形成玛瑙时留下的水,因此被称为水胆玛瑙,让人们开了眼界。双面绣也深受称赞,卓越的工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在轻工业部工作多年,但看到展览会内容如此丰富,我还是大吃一惊,许多罕见或制作难度颇高的工艺品也一一亮相,让人大饱眼福。
  老百姓的爱美之心好似被压抑了多年,那次展会上一下子释放出来,参观的人流如潮,很多人都是携家带口,有的一逛就是一整天,还有的流连忘返,在展览台前久久不愿离去。不仅是北京居民,许多外地的亲戚、同学、老战友、老同事,都来找我要展览会的票,来参观展会的外地人同样络绎不绝。
  朱德委员长等中央领导在我们的陪同下也参观了展览,还有各国驻华使馆人员纷纷前来。 10月12日,来北京签署建交联合公报的西德外长谢尔参观了展览,由我陪同。谢尔看得非常仔细,赞叹声不断。他对拐杖特别感兴趣,反复观看舍不得离开。看谢尔如此喜欢,我答应送他一根,请他自己挑选,他挑选了一根花椒木制作的浑身布满疙瘩的龙头拐,非常高兴。
  那届展览会举办得非常成功,社会反响很大,对工艺品的生产、国内销售以及出口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很多人对我国的工艺品甚至轻工业生产,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以至于很多年后,对于那次盛况,依然记忆犹新。
  □李学实口述 李印文整理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人流如潮的全国首届工艺品展览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9 版:老照片】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