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陵市郑店镇坡刘村,记者见到了因葫芦烙画而闻名十里八乡的刘氏三兄弟。他们正埋头创作,家中摆满了已经完成的各种葫芦作品,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刘兴会、刘兴立、刘兴柱三兄弟,痴迷葫芦烙画,家中的笔筒、茶叶罐、香桶……都是他们用葫芦制成的。
放弃水产生意,结缘葫芦烙画
20年前,刘氏三兄弟对葫芦烙画一窍不通,甚至连绘画的基本功也没有,他们靠在天津一带做水产生意为生。
1994年,三兄弟外出时,遇到了一片葫芦田,看到一个个长势喜人的小葫芦,来了兴致,与葫芦田主人商议后以每个三四块钱的价格买下一批。
万万没想到的是,回到天津,几块钱买来的葫芦竟然以几十元的价格卖了出去。兄弟三人第一次看到了这小小的葫芦中所蕴含的商机,由此在做水产生意之余,他们还捎带着批发些葫芦来卖。
一次,老二刘兴立在公园看到有民间艺人在葫芦上烙画,售价比单纯卖葫芦提高几倍。他回去和兄弟们一商量,三人都十分感兴趣,立刻买来工具,尝试着画了起来。
葫芦烙画比在纸上绘画更困难,刘氏三兄弟只能慢慢琢磨。他们画葫芦入了迷,不仅经常彻夜研究,甚至连水产生意也放下了。
可葫芦烙画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艺,三兄弟空有一份热情,奈何水平实在有限,做出来的葫芦无人问津。这让大哥刘兴会犯了难,以前做水产生意的时候,卖葫芦的收入还觉得蛮可观的,如今全家老小的生活都指着这点儿钱,才发现完全不够用。尤其是耗费心力完成的作品,却卖不上价,让他意识到,只靠热情是不行的,要从根本上提升艺术水平。
拜师名门得认可
1996年,刘氏三兄弟报了学习班专门学习画画、素描,通过系统性的学习,他们进步很快。然而,三兄弟并没有为已有的成绩沾沾自喜,他们意识到没有名师指点,水平始终有限。
2005年4月,在天津鼓楼,一群爱好葫芦的网友组织了一场全国葫芦爱好者的见面会,正是在这里,刘氏三兄弟认识了葫芦烙画大师刘卫东。
作为烙画界的老艺术家,刘卫东对艺术的传承有着严苛的标准,从不轻易收徒。为了得到他的认可,三兄弟可谓下足了苦功,一遍遍地磨砺着自己的技巧,每次跟刘老师见面拿出的作品都有明显的进步。
刘氏三兄弟对于葫芦烙画的热情和诚意终于打动了刘卫东,2011年5月15日,刘卫东正式收他们为徒。 “以前我们纯靠爱好,没有大师指点进步有限,有了刘老师的点拨,困扰我们的不少难题都迎刃而解了。 ”刘兴会说。
有了名师指点,刘氏三兄弟的烙画技术不断提高,在各种比赛中频频获奖,在中国(天津)第一届葫芦文化艺术节上,刘兴会创作的《双虎图》与《月月有鱼》分别获得大会金奖和银奖。
经济效益与艺术价值双赢
京津一带,葫芦自古就作为文玩被人们把玩收藏,但是在德州懂得欣赏葫芦烙画艺术的人少之又少。刘兴会认为,把小葫芦开发成艺术品,无论经济效益还是艺术价值都很高,值得在家乡推广。
“葫芦的种植十分简单,每年清明种,中秋节时就可以收获,品相好的葫芦与范制葫芦都可以卖得不错的价钱。 ”刘兴会说,葫芦的应用十分广泛,品相好的葫芦可以烙画做屋内摆件,范制葫芦因为外形独特,也可以作为各种日常用品收藏把玩。
如今刘氏兄弟三人在葫芦烙画方面已经小有名气。 “只要是真心热爱葫芦烙画这门艺术,我们兄弟就愿意将自己的手艺传给他。 ”刘兴会说。
□本报记者 屈大鹏 本报通讯员 刘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