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刘兴会、刘兴立、刘兴柱三兄弟,痴迷葫芦烙画,把小葫芦做成了精美的工艺品——
“葫芦兄弟”的烙画人生
作者:屈大鹏本报







  在乐陵市郑店镇坡刘村,记者见到了因葫芦烙画而闻名十里八乡的刘氏三兄弟。他们正埋头创作,家中摆满了已经完成的各种葫芦作品,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刘兴会、刘兴立、刘兴柱三兄弟,痴迷葫芦烙画,家中的笔筒、茶叶罐、香桶……都是他们用葫芦制成的。

  放弃水产生意,结缘葫芦烙画


  20年前,刘氏三兄弟对葫芦烙画一窍不通,甚至连绘画的基本功也没有,他们靠在天津一带做水产生意为生。
  1994年,三兄弟外出时,遇到了一片葫芦田,看到一个个长势喜人的小葫芦,来了兴致,与葫芦田主人商议后以每个三四块钱的价格买下一批。
  万万没想到的是,回到天津,几块钱买来的葫芦竟然以几十元的价格卖了出去。兄弟三人第一次看到了这小小的葫芦中所蕴含的商机,由此在做水产生意之余,他们还捎带着批发些葫芦来卖。
  一次,老二刘兴立在公园看到有民间艺人在葫芦上烙画,售价比单纯卖葫芦提高几倍。他回去和兄弟们一商量,三人都十分感兴趣,立刻买来工具,尝试着画了起来。
  葫芦烙画比在纸上绘画更困难,刘氏三兄弟只能慢慢琢磨。他们画葫芦入了迷,不仅经常彻夜研究,甚至连水产生意也放下了。
  可葫芦烙画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艺,三兄弟空有一份热情,奈何水平实在有限,做出来的葫芦无人问津。这让大哥刘兴会犯了难,以前做水产生意的时候,卖葫芦的收入还觉得蛮可观的,如今全家老小的生活都指着这点儿钱,才发现完全不够用。尤其是耗费心力完成的作品,却卖不上价,让他意识到,只靠热情是不行的,要从根本上提升艺术水平。

  拜师名门得认可


  1996年,刘氏三兄弟报了学习班专门学习画画、素描,通过系统性的学习,他们进步很快。然而,三兄弟并没有为已有的成绩沾沾自喜,他们意识到没有名师指点,水平始终有限。
  2005年4月,在天津鼓楼,一群爱好葫芦的网友组织了一场全国葫芦爱好者的见面会,正是在这里,刘氏三兄弟认识了葫芦烙画大师刘卫东。
  作为烙画界的老艺术家,刘卫东对艺术的传承有着严苛的标准,从不轻易收徒。为了得到他的认可,三兄弟可谓下足了苦功,一遍遍地磨砺着自己的技巧,每次跟刘老师见面拿出的作品都有明显的进步。
  刘氏三兄弟对于葫芦烙画的热情和诚意终于打动了刘卫东,2011年5月15日,刘卫东正式收他们为徒。 “以前我们纯靠爱好,没有大师指点进步有限,有了刘老师的点拨,困扰我们的不少难题都迎刃而解了。 ”刘兴会说。
  有了名师指点,刘氏三兄弟的烙画技术不断提高,在各种比赛中频频获奖,在中国(天津)第一届葫芦文化艺术节上,刘兴会创作的《双虎图》与《月月有鱼》分别获得大会金奖和银奖。

  经济效益与艺术价值双赢


  京津一带,葫芦自古就作为文玩被人们把玩收藏,但是在德州懂得欣赏葫芦烙画艺术的人少之又少。刘兴会认为,把小葫芦开发成艺术品,无论经济效益还是艺术价值都很高,值得在家乡推广。
  “葫芦的种植十分简单,每年清明种,中秋节时就可以收获,品相好的葫芦与范制葫芦都可以卖得不错的价钱。 ”刘兴会说,葫芦的应用十分广泛,品相好的葫芦可以烙画做屋内摆件,范制葫芦因为外形独特,也可以作为各种日常用品收藏把玩。
  如今刘氏兄弟三人在葫芦烙画方面已经小有名气。 “只要是真心热爱葫芦烙画这门艺术,我们兄弟就愿意将自己的手艺传给他。 ”刘兴会说。
  □本报记者 屈大鹏 本报通讯员 刘文峰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葫芦兄弟”的烙画人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