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澄清(中)为创作搜集素材。
与农民一起劳动
与群众收工归来的路上
给老伴读书
(上接11版)
父亲的心里对亲人有着深厚的亲情和牵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各方面的条件还比较落后,在这种大环境条件下,我们家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一样生活比较困难。那时候父亲上有老弱病残的4位老人、下有4个幼小稚弱的孩子,他顽强地扛起了支撑家庭的大梁。
父亲心里对人民群众有着真挚的博爱和热忱。无论是刚参加工作时还是后来当上了干部,他的心里一直充满对人民群众的热爱、愿意接近广大人民群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亲在县里任教员、当干部,无论在县上工作或是下乡,别人有事向他求助,认识或不认识的,他都会热情地给人家帮忙。那时候,父亲虽然在县里工作,可没一点儿官架子,每次下乡或是回到郭皋村老家,进村时总会先下车子亲热地与乡亲们打招呼。父亲出生并且长期生活工作在农村,与村里人的感情十分融洽,大家有什么事情、有什么矛盾都愿找他商量、解决。
父亲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在他看来,不讲情义、不尽义务和不负责任是可耻的。父亲首先为自己负责,他在少年时期当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后来任教员、当干部和从事文学创作都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他当教员、任校长对学生负责、他当干部对工作事业负责、他从事文学创作对自己的职责使命负责,他对孩子更是认真负责,严格教育。
我认为父亲的观点和做法是正确的,如果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对自己负责并尽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遵守好道德法规,演好自己的角色,我们的的社会将是多么和谐与美好。
20世纪 60年代中期,我记得那时的父亲白天总是很忙,他来去匆匆、很少在家,晚上回来还要打夜战,搞文学创作。那时候,年幼的我有时半夜从睡梦中醒来,见父亲仍伏在昏暗的油灯下辛勤地写作,仿佛总有写不完的东西、忙不完的工作。父亲夜晚写作疲乏了就用冷水洗头或吃辣椒这样的土法子来驱除困倦,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写作。
倾尽全力创作《大刀记》,留下文学史上一颗明珠
20世纪 70年代初,父亲在山东省文化部门担任重要职务。可是他心里有一件事总也放不下,当年的文学梦想蠢蠢欲动。因此,父亲主动向上级申请,毅然决定离开省城济南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风尘仆仆地回到了他所挚爱的鲁北平原。
鲁北平原和宁津县是父亲的家乡,这里曾笼罩过旧社会的苦难,曾弥漫过抗日战争的硝烟,而父亲对这一切有着丰富的亲身经历。父亲回到家乡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个夙愿。他要在这里拼尽全力,写出一部百余万字反映鲁北人民旧时代苦难生活和抗战历史的长篇小说——《大刀记》。
父亲回到当时的时集公社郭皋大队,他要在这里创作《大刀记》。那个时候,父亲已经先后在国家和省内外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共五百余篇 (首),出版过4本中短篇小说集,有的作品还被译成外文介绍到国外,他的作品在全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
1965年,父亲出席全国青年作家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作典型发言并获奖。早在那个时期,父亲已经在为后来创作长篇巨著 《大刀记》积累着海量的素材。
创作 《大刀记》时,正是“文革”中后期,政治上 “气候恶劣” 、文坛上 “一片荒漠”,加之生活和创作条件比较差,这一切都注定了父亲的创作将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从不向困难和压力低头的父亲,迎难而上地投入到艰苦的创作之中,没日没夜地伏在桌前拼命写作。有时写到关键之处或灵感涌上来时,父亲就连续工作,几乎不休息,常常通宵达旦,甚至几天几夜很少吃饭和睡觉。
父 亲 本来就患有心脏病、肺结核 等 疾 病 ,由于过度劳累常常发作,有时咳嗽得很厉害,可他即使病犯了,也仅仅是吃上点儿药,一旦控制住病情就又开始没日没夜地继续创作。
经过几个冬夏的艰苦奋战,父亲终于完成了百余万字的长 篇 小 说《大刀记》。
当 年 ,《大刀记》出版之际曾受到极左路线的阻挠,是中宣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些老领导顶住压力,乘着 1975年 “纠左整顿”的春风,开了绿灯才使这部长篇巨著最终得以面世。
长篇小说 《大刀记》于1975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同时出版,后来又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为同名电影搬上银幕、被许多广播电台改编为评书进行播讲,还被改编成连环画、西河大鼓等,闻名全国。
父亲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地 (市)县各级领导、国内专家学者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难忘父亲,他是我做人和作文的良师
长篇小说 《大刀记》倾尽了父亲所有的精力。 1976年5月6日,父亲因积劳成疾,突患严重脑血栓住进了医院。可他病情刚有好转又继续投身于创作。在病床上,他又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 《龙潭记》 《决斗》等文学作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9年 8月 10日,父亲病逝于济南千佛山医院。在去世十几个小时前,他还强忍着极度病痛,用颤抖的手进行文学创作。父亲生前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政协委员,是国家一级作家,曾任山东省文化局 (厅)党组成员、山东省创办主任、中国作协山东分会副主席等职。
我是在书籍的熏陶和父亲的引导下,从1972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我与父亲共同生活了 30余年,他无疑是我做人和作文的良师;我与父亲志向相通,当年曾参与 《大刀记》的创作,得到了父亲的教诲和赞赏。我从事文学创作事业 40余年,一直以父亲为榜样,像他那样不断奋斗,一心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走出自己光辉而有意义的人生路。
2014年,父亲创作的长篇小说 《大刀记》,由山东卫视、德州市委宣传部、宁津县委县政府、北京海润公司共同改编制作为同名电视连续剧,并于今年 1月 17日开始在山东卫视、黑龙江卫视、宁津电视台等向全国观众播出。电视连续剧 《大刀记》的播出,再一次用新的艺术形式表达了父亲为祖国、为人民呼唤和平正义与美好的心声,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告慰了父亲的英灵。
父亲的一生是坎坷、奋斗、光辉的。虽然父亲的思想和作品受到了时代的制约和影响,但他不愧为一个品格情怀高尚的人和一位优秀的人民作家。父亲将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沉浮情感心声、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将他自己高尚的情怀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呼唤着和平正义与美好,他高尚的品格情怀和作品像天空的一颗星闪耀着永不熄灭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