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从农村少年到学界翘楚
——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董青岭
作者:王倩倩尹晓燕





  

个人简历


  董青岭,1981年生,齐河晏城人。外交学院法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家信息中心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博士后,国信时空大数据中心研究员。
  当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网络安全与大数据科学。曾在 《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研究》《国际政治研究》和《外交评论》等杂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网络空间威慑与数字时代的国家安全”、“基于决策者偏好的网络空间威慑模型”以及“基于WEB2.0技术的西方对华新媒体外交态势与我国对策研究”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近期主要开展大数据研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国家战略研究”子项目负责人;阿里集团超级数据科学家大赛(2014)数据评委;“社会科学研究科研大数据中心”总筹划人。
  北京的初春,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门口,三三两两的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的学生出出进进,这所中国大陆地区留学生比例最高的高等学府,就是本期德行天下采访对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董青岭工作的地方。
  初见董青岭,细金丝眼镜、精致的围巾,标准的儒雅书生形象,但一开口,山东汉子直接爽利的性格便藏也藏不住,一下子展露无余。

出身寒门,坎坷求学20载


  齐河晏城,一个因晏婴而名留千古的鲁西北小城,宛若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九曲黄河这条美丽的玉带上。 1981年,董青岭就出生在这里。
  董青岭的童年比大多数同龄人坎坷得多。董青岭的父母都是农民,父亲爱读书却没能进入心仪已久的大学。于是,父亲把未完的大学梦倾注到了一双儿女身上。小学、初中、高中,董青岭和小他一岁的妹妹都很争气,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虽然家里供着两个学生,日子过得紧巴,倒也其乐融融。
  然而,父亲的一场大病,曾一度让董青岭的求学路变得渺茫。那时,董青岭和妹妹正上初中,父亲病倒,家里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母亲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 “家里的情况你们也都清楚,谁考上大学谁上,只有一次机会。”听了母亲的话,董青岭和妹妹越发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
  母亲开始给人做衣服,一件两块五毛钱,经常到大年初一,家里一摞摞的衣服还没做完。看着为了供自己读书而操劳的母亲,董青岭很不是滋味,每次回家遇到要交学杂费,都百般不愿开口。
  董青岭上初三的时候,父亲的病情有了好转。为了给两个孩子挣学费,大病初愈的父亲成为一名建筑施工技术员,从此盖了小半辈子的楼。 “我特别感激父母,即使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让我和妹妹辍学。”董青岭说,只有更加刻苦地学习,帮父亲圆了大学梦,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99年,董青岭考入山东师范大学,成为那一届齐河一中高三四班考上的唯一一名本科生。读大学时,为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大学生做过的所有兼职董青岭都做,做过家教,还和同学合伙开过中介公司。 2003年春节,他没有回家,在泉城广场推销玩具模型,每天天不亮就去总公司推花车,在街头一站就是一整天,半夜还要卸货。年三十晚上,董青岭和一块儿工作的几个大小伙子买了饺子,借了厨房,却没有一个人会煮,结果饺子煮成了一锅粥。但那一年的年夜饭,他吃得格外香,工作17天,挣了五六千元,下个学期的生活费有了着落,不用再向父母伸手了。
  即便如此,大学4年,董青岭依然没有放松学习, 2003年,他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主修国际关系; 2006年,他再接再厉,考取了外交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步入外交学院,拜师学界泰斗


  在董青岭的心里,深藏着一个外交官梦,这个从偏僻乡村走出来的农村娃,正一步步向着这个梦想靠近。
  外交学院,这个被戏称为 “北京展览路加油站附属大学”的超迷你型大学,却是一个传奇,不仅是“中国外交官的摇篮”,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翻译的主要来源地。
  进入外交学院,董青岭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在这里,他学习更加刻苦,经常凌晨四点还在看书。夏天,宿舍里闷热难耐,董青岭就在屋里泼一盆水,继续苦读。一有时间,他就去国家图书馆查资料,夜以继日地看书、写报告、做笔记、参加各种研讨会。 “追求自己的梦想确实是一个辛苦的过程,但幸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董青岭说。
  在外交学院,董青岭的博导是首屈一指的学界泰斗秦亚青,他不仅是外交学院院长,还担任着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一入学,老师就告诉董青岭自己的时间像馅饼,切成一块块儿的,谁抢到就是谁的。跟老师抢时间,董青岭逐渐摸索出一套经验,知识先自己消化,不懂的列个清单,趁老师上下班路上找他交流、请教。
  至今,外交学院还流传着不少董青岭的 “传说”。有一次,学校想邀请日本大使来演讲,可是从没有人跟他打过交道,任务落到了董青岭肩上。他硬着头皮给日本大使馆打去电话,叽里咕噜说了半天英文,道明来意、极力劝说,竟然说服了日本大使。那一年,凭借着不服输的劲头儿,董青岭邀请到几十位大使,整个学校都被这个从不显山露水的董博士惊呆了。
  在外交学院,董青岭收获了新的成长,但更令他难忘的,是学校、师长对学生的关怀,这也为他后来同样走上传道授业解惑之路埋下了种子。
  在同声传译、高级翻译等人才济济的外交学院,董青岭曾引以为豪的英语相形见绌,成了学习上的短板。为了提高他的英语水平,学校出钱为他专门请了英语家教;毕业时,董青岭收到的毕业礼物是一份菜单,那是他第一次在钓鱼台大酒店服务时留下的,这份他亲手写着 “董青岭于某年某月某日参加国宴”的菜单后来被学校拿走,毕业时贴心地作为礼物赠给了他;董青岭定下就业方向后,学校专门给他安排导师,教导他如何站上讲台、如何从事科学研究。这种扶上马还送一程的师生相处模式,让董青岭受益匪浅。
  临近毕业时,包括中央编译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内的7个单位,都看中了董青岭优越的个人条件及出众的能力,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他综合自己的性格和所长,经过艰难的抉择,最终选择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书。 “我一直梦想成为一名外交官,最后读了外交学院,却止步于外交部的大门口外。虽有遗憾,但更要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董青岭说,自己更愿像师长们一样,帮助更多的莘莘学子圆梦。

科研立身,教书育人


  2009年,博士毕业的董青岭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为一名青年大学教师。 “幽默风趣,讲课生动。”这是学生们对他的评价。为了能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听得 “简单清晰明白”,董青岭要求自己讲课时深入浅出,还偶尔讲些生活中的小段子,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董青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为每一个学生量身打造了书单,将不同的资料推荐给不同的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和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董青岭说,为了能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他很乐意 “开小灶”。教学上的用心,让董青岭顺利地与学生打成了一片,他的课备受学生青睐。
(下转3版)
   □本报记者 王倩倩 尹晓燕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从农村少年到学界翘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