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打开微信朋友圈,各种化妆品、服装、鞋子等代购广告铺天盖地。记者对自己的朋友圈进行清理后发现,189个好友中有22个从事微信生意,3月7日上午8点至11点30之间的36条朋友圈状态中,有15条信息是各种广告,而好友发布的生活点滴则隐藏在了这些广告中。
微商从事经营不是不可以,然而,由于代购行为的隐蔽性、消费者缺乏对商品的直观认识和鉴别能力、相关监管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真真假假让人很难辨别,被“宰熟”的市民维权路也异常艰辛。
微信变“危信”朋友却被“圈”
市民廖桦先生不久前经历了一次伤钱又伤感情的朋友圈交易。“一个月前,我的一位好友开始在朋友圈里发布各种香烟的代购信息,其中不乏一些市场上难买的外烟。”廖先生告诉记者,起初他也并没有想要购买的意愿,但朋友一再请求照顾生意,他便用市场价购买了两条牡丹。“一抽就发现不对,点着以后烟灰一团一团的,肯定是假烟了。”可碍于朋友情面的廖先生只能吃个哑巴亏。
无独有偶,市民方女士是个“面膜控”,她曾从朋友圈里的一位好友那购买过4盒面膜,花费近600元,可拿到手却发现是“三无”产品。“拿到手后发现面膜包装很粗糙,字体也不清晰,面膜的成分、厂家都没有注明。花了专柜的钱,却买了地摊货,想想就气,再也不想跟她做朋友了。”
《消法》不保护“宰熟”有底气
气不过的方女士将此事投诉到消协部门。但由于微信朋友圈与网店卖东西不同,它的经营者大部分为个人经营且不具备经营的相关执照和证件,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经营者,因此无法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权。
微信代购属于微信朋友圈中个人对个人的买卖,而新《消法》保护的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因此消费者在微信朋友圈的交易不受新《消法》保护,更不存在享受新《消法》中的“7日反悔权”。微信虽然属于第三方平台,但它不是一个专门的购物平台,只是一个社交平台,本身也没有义务承担先行赔付的责任。
业内人士指出,别再以为是熟人卖的,就万无一失。岂不知,买家这么想,卖家也是逆向思维的。如果被骗撕破脸后闹上法庭,就算赢了,有时候最后得到的只是几百元的原价赔偿,与巨大的维权成本相比十分不划算。有些人之所以敢“宰熟”,也是因为知道朋友圈里的维权难上加难,所以才“宰”得有声有色有底气。
依靠《合同法》证据是关键
既然微信朋友圈个人买卖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约束,那么消费者一旦被骗该如何维权呢?江西盛义律师事务所律师胡俊鹏表示:从法律上来讲,微信朋友圈中卖东西与在网店最大的不同就是经营主体,在网店中交易可以直接找到店铺维权,但在朋友圈里基本属于个人经营,没有正规经营资质。一旦发现问题很难像正规途径购买的那样享受质保和相应的法律保护。因此,从这点上来说,会给消费者维权带来一定的困难。
另外,在适用的法律方面也有一些区别。一旦出现消费纠纷,如果对方是正规的经营主体,消费者就可以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权,商家很有可能因此受到假一赔三的处罚。如果是微信朋友圈,这些个人之间的售卖行为从法律适用的角度来说,只能按照一般的《合同法》来处理。“在赔偿方面,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执行,没有约定的就要根据实际造成的损失即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进行赔偿,具体赔偿金额要根据最终判决确定。”胡俊鹏表示,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受害方根据标的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做、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
同时,胡律师提醒市民,在朋友圈里交易时,务必保留相关的聊天记录。大件物品最好签订书面的买卖协议。还应保留银行、支付宝等汇款、支付凭据,一般接受汇款的账户同卖方身份要相符。做到以上3点,卖家一般不敢只收钱不发货或者出售假货,即使出现这种情况,也可以依据这些证据及时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