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欧阳竹:麦田里的守望者

欧阳竹(左)察看小麦长势。



  他躬耕麦田30余年,将禹城30多万亩盐碱地变为沃野;他成为首批齐鲁最美人物,获誉“最美科技工作者”。
  “看见这里成为了一个吨粮县、吨粮田,改天换地的面貌变化,我们在这几十年,值了。 ”2月11日,“齐鲁最美人物发布厅”启动仪式上,欧阳竹动情地说。作为首批齐鲁最美人物之一,中科院研究员、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站长欧阳竹荣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1983年,22岁的欧阳竹,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投身到了当时国家的重大任务——黄淮海旱涝碱综合治理工程中。今年74岁的禹城市伦镇牌子村村民张玉才忆起当年情景感慨万千,“他来的时候还是漂亮小伙,现在都成了老头,30年,转眼就过去了”。

“国家需求就是我的责任”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活,只见播种不打粮。”这是禹城南北庄老人们熟知的一段顺口溜,形象地说出了当时盐碱地的景象。禹城市南北庄,历史上是一个多灾、低产、贫困落后的地方,盐碱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
  1966年,周恩来总理专列在此经过,看到白茫茫的盐碱地后,对北方八省抗旱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当时国家科委副主任范长江带领中国科学院等单位107人,在禹城县南大洼创建了14万亩综合治理实验区。从此,这里成了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牵挂,也成为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成长奉献的家园。
  “当初来到这里时,周围一片荒凉,水土不服加上条件艰苦。也曾迷茫过,想到过离开,但是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让我懂得作为一名科学家,国家的需求就是我的责任。 ”欧阳竹说。
  中科院院长周光召、院士李振声、试验站前任站长程维新,这些老前辈们无时不刻地感染着欧阳竹。“李振声院士如今已经80多岁了,现在还每年都来站里看看,不去市里的宾馆住,就在站里住。这片土地还有一代一代科学家的足迹,他们的智慧和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这片土地,服务于我们的农业发展,服务于我们的百姓。我们有责任继承他们的精神,传承这样的一个事业”。
  像这些前辈们一样,30多年间虽然有很多机会离开,但是这方热土已经深深扎根在欧阳竹的心中。

“只要认为是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

  数九寒天,欧阳竹在没有暖气的办公室里,阳光透过窗户带来些许温暖。狭窄的屋子里,除了一根网线略显现代化气息外,其他设施已经显得简陋寒酸;透过窗户望去是一片片的试验田,带来希望与生机。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他坚守了30多年,一个个科研难题被攻克。
  1986年,欧阳竹主动参加了中科院程维新研究员的课题组,决心将盐碱地改造成良田。在盐分高达19‰的土地里种粮,这是当时全世界都未攻克的难题。而欧阳竹却只有一个信念,不管多难都要攻克。
  于是禹城成了欧阳竹的家,他吃住在农村,一年在禹城工作6至8个月。白天在田野里劳作,晚上挑灯夜战整理试验数据。张玉才老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曾包下了村里的180亩盐碱地种庄稼、搞实验。 “这些科研人员和我们一块下田干活,拉犁、耕田、扶耧样样拿手! ”
  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试验,也不知经过了多少次,欧阳竹发现了通过先排掉地表层的咸水,然后灌溉大量淡水,将咸水 “压”在地下深层,从而改善土壤性质的做法。这个发现,打开了 “黄淮海旱涝碱治理配套技术研究”课题的一扇窗。经过不断试验和改进,禹城第一次在改良后的重盐碱地上种出了小麦。 “我也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万元户,真是高兴啊,多亏了欧阳他们这些科学家! ”张玉才忆起当年情景,仍激动不已。
  黄淮海旱涝碱治理配套技术研究课题的攻克,促进了国家粮食产量大幅度的提高,经过几年的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到1995年粮食产量增加了500亿公斤,为我国的粮食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以欧阳竹团队研发的这项技术为起点,盐碱地改造技术经历多次改进日益成熟,并成为2012年启动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主体技术。而在由科技部、中科院联合启动的这一项目中,欧阳竹是倡导者之一。 “选择了正确的研究方向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幸运!”欧阳竹说。

“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最重要的是要把成果写在大地上。 ”


  30多年来,欧阳竹长期坚守在试验一线,在长期艰苦的野外科技工作中,他共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并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周光召基金农业奖、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欧阳竹看来,有一个村支书颁发的奖却最为珍贵。去年12月25日,禹城孝信俭三好禹城人颁奖典礼,欧阳竹从伦镇袁庄村支部书记袁兴波手中接过证书,袁兴波的家人还为欧阳竹亲手绣了十字绣,“天道酬勤”四个大字是对欧阳竹最大的褒奖。 “我接触到了禹城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 ,这片土地是我干事业的地方,我热爱禹城。我现在很自豪地跟大家说,我就是禹城人!”颁奖现场,欧阳竹十分感动。
  只有植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农业科技才能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2007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现代农业试点工程”重大交叉项目,禹城站承担了禹城试区的任务。面对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区粮食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欧阳竹带领试验站工作人员,探索建立了“四节一网”高产高效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形成了一套综合配套技术和模式。所谓“四节”是节水、节能、节肥、节(农)药,“一网”是农业信息服务网,这种新式农业耕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禹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自2008年起,禹城市连续7年实现了平均亩产过1000公斤。禹城市乐农农机合作社社员袁兴勇说:“有了欧阳老师的帮助,我们现在种粮也用上了高科技,节水又增产。 ”
  每逢过年过节,当地农民都会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这些科学家的尊重。亲手缝制的一副鞋垫,准备一瓶好酒、一顿好菜把最尊贵的客人请到家里来,成了当地百姓最高兴的事。 “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无论你发表多少高水平的论文,最重要的是要把成果写在大地上,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群众!禹城是一个大舞台,有这样一个好的舞台,我们可以在这里跟禹城的人民,一起奏响最美的乐章! ”
□本报通讯员李丽峰白聪聪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欧阳竹:麦田里的守望者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德州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