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迎来国家语言文字二类城市评估验收,同时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山东库建设工程将启动,德州方言将进入数据库永久保存——
近日,我市迎来国家语言文字二类城市评估验收,明确提出要在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学校、公共服务行业四大领域推广普通话。同时,德州市将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山东库建设工程,通过采集我市方言口语,保存其所承载的地方文化。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目前普通话推广情况如何?市民对于保护方言的态度又是怎样?普通话对阵方言,市民们怎么看?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多数市民会说普通话,但不少人张口还是德州腔儿
1月13日,记者在市区街头随机采访了30位市民,其中23人称自己会说普通话, 4人称会说但说不好,另外3人表示不会说普通话。记者发现,表示不会说普通话的3位市民,年龄均在65岁以上。
记者发现,虽然近八成市民称自己会说普通话,但在接受采访时,其中近半数使用的仍是方言,或不自觉的在普通话与方言间转换,方言对德州人的影响不容小觑。
“在德州一般都说方言。” 24岁的庞晓华是个地地道道的德州姑娘,虽然普通话达到了二级甲等水平,而且在外地上大学时也一直都说普通话,但她回到德州总会不自觉地切换回方言。 “说了20多年,都成习惯了。”庞晓华说。
像庞晓华一样,在调查中,不少市民表示,是否使用普通话是分场合的,一般工作中或公共场合会使用普通话,但与家人、朋友交流时则会不自觉地使用方言。 “在亲戚朋友们面前说普通话,觉得挺别扭,有点儿 ‘装’”庞晓华说。
“别人跟我用方言我就用方言,别人说普通话,我也说普通话。”家住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湘江小区的李先生表示,说话时会“看人下菜碟”,根据交流对象的不同选择语言方式,这也是不少市民的共同选择。
虽然方言在人们生活中时常“出没”,但在对待推广普通话这个问题上,受访市民一致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正式场合和公共场所使用普通话,应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
“四大领域”青睐普通话,社区里方言仍是主流
在此次我市创建国家语言文字二类城市工作中,明确提出要在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学校、公共服务行业四大领域普及普通话。那么,这些行业普通话推广情况如何?
在市政务服务中心、汽车总站、火车站及多个银行营业网点和医院,记者发现,大多数工作人员都使用普通话。 “作为窗口单位,使用普通话是最基本的工作要求。”某银行工作人员表示,使用普通话免去了交流不畅的麻烦,提高了服务效率。
“现在学校里都说普通话,幼儿园老师、家长早就教过,孩子们几乎一入学都会说。”苗文静是德开小学一年级四班的班主任,她告诉记者,学校要求课堂上老师学生必须说普通话,课下交流也要使用普通话,因此整个学校里几乎听不到方言。
“现在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不会不行了。” 出租车是一个城市 “流动的名片”,今年47岁的出租车司机孙师傅说,乘客中使用普通话的日渐增多,来德州的外地人也越来越多,不少的哥也在主动学习普通话。
但在社区,方言仍是居民们之间最主要的交流方式。 “跟街坊邻居都是用老德州话,习惯了,有些年轻人说普通话,我还听着怪别扭。”家住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刘集社区的张大爷说,由于社区里大多是回迁的老街坊,大家见了面还是说方言。
“自从到社区工作后,我学会了德州方言,现在一般听不出来我是外地人。”小范是一名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来自济宁的她已经在德州工作4年,由于经常跟社区里的大爷大妈们打交道,潜移默化中学了一口地道的德州话。 “使用方言,能拉近和老人们之间的距离。”小范说。同时她也表示,与社区里的年轻人交流时,普通话越来越常用。
专家观点:语言美是精神文明标志之一,提倡大家都说普通话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快,普通话作为社交 “通行证”被大力推广,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方言将逐渐式微,甚至消失?我们的子孙后代还需要方言吗?针对这些话题,记者采访了山东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言学教授李景生。
“推广普通话是语言文明的体现,也是建设文明城市的标志之一。”李景生认为,现代社会,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文明素养,同时也能折射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普通话往往越纯正,这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李景生说。
随着现代人交际范围的不断拓展,德州的外来人口也逐渐增多,李景生认为,过度使用方言很可能造成信息接收不畅,影响人们的沟通。同时,在他看来,正式场合使用普通话,也是一种不应被忽视的社交礼仪。 “就像在正式场合要着正装一样,使用普通话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李景生说。
毫无疑问,普通话的推广挤压了方言的生存空间,很多方言词汇正在消失,那么是否意味着推广普通话就是要消灭方言呢?“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两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李景生认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达到二者平衡,从而维系整个语言生态系统的平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增加的七八千条新词汇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方言,如果方言消失,普通话就会缺乏给养,也不可能健康发展。”李景生说,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方言的重要性也逐渐为人所知,从国家到地方都采取了多种方式加以保护,国家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就是重要措施之一。
□本报记者王倩倩
普通话PK方言大家怎么看?
调查中,记者发现,市民在支持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有些人也在为乡音方言的日渐式微感到惋惜,那么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对决,你怎么看?先来听听大家的回答。
挺普通话派:
时代发展需要,普通话应是主流
媒体评论员黄东成:语言不通,的确让人烦恼,记得那一年我去温州,与出租车司机各说各的,谁也听不懂对方说什么,仿佛到了外国,连说带比划也没奏效,最后还是用笔写在纸上,才总算到了目的地。因此,我是推广普通话的促进派,偌大中国,太有必要有一种统一的语言,以便于交流和沟通了。
市民魏庆芳: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应该是越方便规范越好,推广普通话显然能方便人们的交流沟通,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
网友 “流逝的记忆”:我是夏津人,夏津话里“肉、露”不分,上大学时常被同学们取笑,虽然是善意的,但心里还是觉得不太舒服。那时候我就想,以后一定要让我的孩子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挺方言派:
方言日渐式微,如何留住乡愁?
市民吴先生:方言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历史的传承,我们不能丢掉这些祖祖辈辈继承来的东西。尤其是对于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说方言更方便一些,也已经成习惯了。
网友 “我心飞翔”:我是一个在德州工作的外地人,每当听到乡音都感觉格外亲切,这可能是本地人体会不到的。如果没有了方言,我们的乡愁就少了一种抒发的方式。
网友 “丫丫的幸福兔”:保护方言的最好方式就是使之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在公众场合要说普通话,但生活中使用方言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