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41226期 >> 第11版:往事
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以廉洁著称的官员不少,最著名的就是于成龙——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
  于成龙,字北溟,别号子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离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他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先祖和父亲都做过官。受家庭熏陶的于成龙不苟言笑,才智过人,勤俭耐劳。他“为学务效实行,不屑于词章之术”,认为“学者苟识得道理,埋头去作,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可见他自始就是个崇尚实干、不屑空谈的人。
  于成龙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曾经参加过乡试并中副榜贡生,但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而没有去做官。直到45岁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县知县。此后,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尤其是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

  以减轻百姓负担为己任


  康熙皇帝说:“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
  顺治十八年(1661),45岁的于成龙到遥远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由于罗城新隶于清廷统治不到两年,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而且万山环绕,瘴疠盛行,从北方到那里为官的 “百不一归”。于成龙临行前,对亲友说:“某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 ”话别毕,于成龙就带着简单的行装和几个仆从,骑驴就道,前往罗城赴任。
  当时的罗城县城仅有 6户人家、草屋10余间,满目荒芜,甚至“豺虎昼行于市,野狼啕嗥不已”,于成龙一行只得寄居于关帝庙,床铺就安设在周仓像背后。他们“插篱棘为门牖”,在院子里垒土作为几案,每天蹲在地上吃饭。不久,随从仆人大半染疫疠而死,剩下的也告归而去,只剩于成龙孤身一人。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万里惟余一身,生死莫能自主,夜枕刀卧,床头树二枪以自防。 ”他每日仅粗茶淡饭两餐,有时甚至日食一餐,习以为常。
  后来,于成龙因政绩突出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因为合州才经战乱,他不愿给老百姓增加负担,便削减了自己的驺从之费(给官僚掌管车马的侍从,费用要由当地百姓负担),自己仅“畜一羸马,以家仆自随”。

  身后四壁萧然,别无长物

  于成龙官职虽不断提升,可是“清廉自奉”的道德操守却始终没有降低。
  在武昌知府任上,其长子从山西老家来探望,他依旧是顿顿青菜豆腐,与往日无异。临别时,正赶上厨下腌鸭一只,于是让儿子将半只鸭子带回去。此事传开,民间便有“于公豆腐量太狭,长子临行割半鸭”的歌谣。后来升任福建按察使,上任时买萝卜百斤供沿途食用,江南民众因而亲切地称他为“于青菜”。
  于成龙宦海生涯 20余年,不带家眷,与结发妻子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死后,室内“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除了破旧衣物以及一些生活必需品之外,四壁萧然,别无长物,见者无不泪下。

  不仅是“清官”,还是“能吏”

  于成龙始终以百姓为念。在四川合州知州任上,他停止百姓给官府送鱼的惯例,并上疏反复陈述地方百姓的苦况。知府为之汗颜,裁革扰累民间的事情10余件。
  四川奉旨采伐楠木以供“钦工”之用,于成龙毅然上书巡抚指斥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由文官衙役负责修路,武官兵丁负责伐木,这样可以不征调民间夫役。
  在湖广黄州府任职时,正赶上灾荒,他以糠代粮,把节余的口粮、薪俸救济灾民,甚至把仅剩的一匹供骑乘的骡子也 “鬻之市,得十余两,施一日而尽”。百姓在歌谣中唱道:“要得清廉分数足,唯学于公食糠粥。 ”他还劝富户解囊,以广布施。
  康熙十四年(1675),湖广地区因为地处征讨吴三桂叛军的前沿阵地,驻守官军所需的大量物资,都要地方官府筹措供应。时任黄州知府的于成龙掌管征发转输,为缓解民力,他亲自经办一应事务,不假手胥吏, “省民费以千万计”,并且“严饬属邑,禁羡耗,绝私派,惩诬告,杜馈遗”。
  于成龙做两江总督时,虽年近古稀,而治事愈益勤谨,大小政事必躬亲处理。有人劝他注意保养休息,他回答说:“吾非不知食少事繁,养生所忌。第吾受国厚恩,两江官吏多至千百……所以为此者,冀其见闻知警,使归于廉。吾虽尽瘁,于国家所得,不已多乎! ”忠臣廉吏之言,令人闻之动容。
  于成龙一生砥砺品节,不稍懈怠。他一生崇尚实干,能文能武,革弊鼎新,所到之处多行善政,不仅是“清官”,还是“能吏”。
  □佚名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1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