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宁(左)查看大棚内西红柿长势。
当同龄人热衷于在网上 “种菜、偷菜”之时,庆云县尚堂镇的大学毕业生杜宁却玩起了真的:承包了50亩土地回家种菜。
12月17日,初见杜宁,他正在长满西红柿的蔬菜大棚里忙活,大棚里接近40摄氏度的高温让他满身大汗。当记者问起种菜的苦与乐时,杜宁憨厚地笑着说: “有耕耘就有收获。这累不白受,值!”
大学毕业,回家当起种菜郎
家住庆云县尚堂镇西冯村的杜宁, 2012年从长春工业大学毕业后,没有像同学们一样考研、考公务员、当白领,而是袖子一撸、裤腿一挽,回家种菜,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庄稼汉。
谈起自己返乡创业的缘由,今年26岁的杜宁顾不得擦一擦“啪嗒啪嗒”直掉的汗珠子,开始聊起来。 “大二的时候我的辅导员范燕山老师考取了中国农科院的研究生。也许是受老师的影响,我对农业种植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当时老师带着我到烟台、青岛、河北等地考察学习,积累了不少知识,当时就有了毕业后回乡种菜的想法……”杜宁娓娓道来。
大学毕业生回家种菜,村里很多人都觉得新鲜,也有不少人说这孩子的书白念了。刚刚大学毕业的杜宁,除了要面对村里人的各种闲话,更让他难过的是,对于自己回家种菜的决定,全家人一致反对。
“早知道你回家种地,我就不该起早贪黑地供你读书。”自己辛苦培养的大学生儿子要回家种地,杜宁的父亲气得好几天不吃东西,母亲更是一句话也不说,躲在屋子里掉眼泪。见父母伤心,杜宁很是心疼,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想到了自己的老师范燕山。杜宁专门请了范老师到家里说服父母,听专家讲了科学种植的前途,杜宁的父母不再强烈反对。有了家里的支持,杜宁感觉自己成功了一半。
创业难,坎儿一个接着一个
种蔬菜、建大棚,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意想不到的困难一个接一个,让杜宁备尝创业的艰辛。
创业之初,杜宁手里只有1800块钱,借了二姑两万,资金缺口仍然很大;一个刚离开学堂不久的学生娃,一天地都没种过就要种大棚,乡亲们不认可,没人愿意把地承包给他;大棚建在空旷的地里,用水用电的管线都要自己铺设……资金、土地、基础设施,一个个不得不解决的难题,让杜宁焦头烂额。
正当杜宁愁眉不展时,他想到了国家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于是他硬着头皮来到尚堂镇政府,找到相关领导说明自己的想法。听了这个小伙子靠谱的创业计划,镇里出面协调了土地、贷款、架设了电线、铺设了水管……大棚终于建起来了。
杜宁在大棚旁边盖了一座简易铁皮房,每天吃住在这里,像照顾刚出生的婴儿般悉心照料着他的小菜苗,这就是他的全部希望。 “创业的困难旁人无法想象,但是看到绿油油的菜苗破土而出,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杜宁说。
建起农业合作社,用技术培植“绿巨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杜宁种植的大棚菜,开始有了经济效益。除去承包费和地膜、种子等成本,一茬菜最少净挣15000元。
在杜宁的农场里,一排10多个大棚很是气派,里面的蔬菜长势喜人。杜宁介绍称,目前农场占地面积共50多亩,这个季节西红柿有十六七亩,茄子五六亩,还有丝瓜等各种蔬菜,这位年轻的农场主对自己的农场了如指掌。
现在虽然是西红柿拉秧期,但由于科学选种、科学种植,杜宁大棚里长出的西红柿个头和光泽都要比市面上常见的高出一筹。为了打市场,杜宁并没有抬高销售价格,所以,同样的价格,这样高品质的蔬菜常常一上市就被一抢而空,供不应求。
“大学生种的菜跟别人种的就是不一样……”现在,看到杜宁的菜种得确实好,当初曾质疑过他的乡亲们心服口服。看到这些,比杜宁更高兴的是他的父亲老杜,当初杜宁把种大棚的想法告诉家人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他。现在,老杜每天起早贪黑给儿子帮忙,再苦再累也感觉浑身是劲儿。
如今,杜宁成立了绿巨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并给乡亲们提供技术指导,带领他们一起致富。 “现在绿巨人蔬菜种植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下一步准备打造成为生态农业观光园,力争建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旅游、餐饮、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服务平台……”谈起 “绿巨人”的下一步发展计划,杜宁信心满满地说。
□本报通讯员 杨敏 张姣慧 黄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