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文化大院里挥毫。相子瑞摄
平原县西咸村,一个330人的小村庄,书法绘画爱好者就有200余人,其中有德州市书协、作协会员,还有两人荣获首批“齐鲁文化之星”,并以此为发源地建立了全镇农民书画协会。
平原县腰站镇西咸村和谐秀美,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近几年来,随着文化氛围的不断浓厚,村民们农闲时纷纷放下锄头拿起毛笔、画笔,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
小村庄涌现多名农民书画家
11月25日,在西咸村文化大院娱乐室里,不少名人名家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被摆在桌子上。许多家长教小孩子写毛笔字,都直接领到这里来, “比在家对着字帖教得好”。文化大院让村里的书法和绘画爱好者们有了更好的学习平台。村民咸德顺11岁的小孙子咸荣成,今年读小学四年级,在耳濡目染之下,能写得一手好字。
“我的感触最深了。”今年60岁的西咸村党小组长许连庆说,村里老一辈人都有练习书法的传统,平时在家务农,只有过年时才有机会动动笔、写写春联什么的,现在大家之间经常交流,自己水平也提高得很快。
随着文化氛围的不断浓厚,西咸村还结合每年组织的 “村民消夏晚会”、 “家庭风采展示”等文化活动,加入书法比赛、绘画比赛、剪纸比赛等内容,让村民自编自演、自唱自乐之余,展示自己的书法、绘画、剪纸等各类技巧,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此过程中,铅笔画家王芹、麦秆画家咸德顺、国画家王玉国等多名农民书画家脱颖而出,成为德州市书协会员。 2006年,该村在腰站镇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腰站镇农民书画协会。如今协会已成功发展农民书画家40人,辐射带动全镇47个村庄。
文化引领下的新农村建设
西咸村后面,有一处宽阔的鱼塘,边上有两层别致的小楼,并搭有观赏棚,摆着石桌石凳。水塘中央还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一座悬浮的小桥把亭子和柳岸连在一起。供村民在茶余饭后来此看景、划船、下棋。
虽然西咸村是一个小村庄,但在文化基础建设方面却是 “五脏俱全”。村里配套建设了文化大院、娱乐室,制定完善了 《村规民约》,公园的石碑、村里的宣传栏都张贴悬挂了文明标语,引导村民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少农民在文化大院的熏陶下,成了“文化人”。
西咸村距县城有50多里地,2006年以前还只是个单纯依靠农业生产的偏远小村,村民思想保守落后。
但是如今,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全村70多户人家有30多辆轿车,高中毕业的学生几乎都上了大学。村民们不仅生活富裕了,精神文化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
曾经穷得出了名的腰站镇西咸村,如今已变成了全镇有名的小康示范村和山东省绿化示范村。“建设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相当重要,人们的精神斗志上去了,干事创业的激情才能激发出来。”许连庆说。
发展文化让村民得实惠
“为什么我们村发展这么好?”许连庆认为,西咸村发展的关键在于文化的引领, “文化让我们共享经济实惠。”
随着思想的不断开放,西咸村村民不再以土地作为唯一的生计,不只是把书法、绘画等看成一种兴趣爱好,而是把它当做一种产业、一种事业来做。该村有3人分别在平原县城成立了个人工作室,以书法、绘画作为自己的第二产业。
49岁的农民王芹擅长铅笔画创作,其作品曾经多次获得全国各类大奖。她已在县城创立了个人工作室,专门从事铅笔画创作。作品供不应求,订单不断。一幅18米长的铅笔画作品 《瓶上春色》卖出了6万元的高价。
对于目前的现状,西咸村人并不满足。 “接下来,我们将更加注重文化艺术的全面普及和提高,带动文化产业走向更高、更深的层次。”许连庆表示,在未来的文化建设布局中,西咸村将更加致力于经济与文化相结合,让文化进企业、进校园,采取更多方式,让村民享受丰厚的文化发展成果。
□本报通讯员 王芳 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