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41122期 >> 第11版:往事
追踪“白鹿渊”
  □齐宝江
  陵县境内有着悠久历史的白鹿渊,《水经注》中即有记载,千百年来,身世成了待解之谜——
  陵县境内的笃马河古道在三刘大闸汇入新马颊河,水浪冲下闸门向东4里扎进一片深水区,这里就是从前著名的“白鹿渊”。虽然 《水经注》中即有记载,但千百年来,白鹿渊的身世却成了待解之谜。
  《水经注》里的白鹿渊
  有关白鹿渊的描述,最早见于郦道元 (约469—527)编著的 《水经注·卷五》: “屯氏别河南支的上口在平原城北边承接大河故渠,向东流出通称笃马河……又向东北流经临齐城 (今陵县城)南……又东北经过重丘县老城 (今神头镇)西边……再往东北流过西平昌县老城 (今糜镇马家墩台)北……旧渠分支向东流入般县,就是般河,是九河中的一支……水又东流,就是白鹿渊水——王 莽 时 改 名 叫 分 明……”
  一千年后,白鹿渊水已不见 “冬清夏浊”的模样了,所以当时的 《德平县志》说:“今按邑城北黑水湾形势与此逼肖,疑即所谓白鹿渊也,第黑水湾在重平故城之北,白鹿渊在般县故城之北,其地殊不合,存以俟考。”几百年来,白鹿渊的身世之谜可谓众说纷纭。
  白鹿渊的独特地形
  近年来经过反复考证,白鹿渊当初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据 《德平县志·方舆》记载: “基山非巉峭之峰,般、鬲亦湮淤之壑”。基山位于今糜镇基山村,般河与鬲津河都湮没于此,这里当属西汉时的般县。
  秦汉时期的般鬲二河在这一带的分布近似 “上”字形,两河先是在今三刘大闸处交汇,向东行约5公里,又在基山北的田家古堰分流,般河继续向东,而鬲津河则朝东南而行,它后来遭到流经今临邑县的 “汉唐黄河”所湮,故不被《水经注》记载。
  白鹿渊位于 “上”字形故渠合流的一段,相当于现在的新马颊河、大宗旱河以及古笃马河的聚拢处,现在平地海拔13米,几条河床的位置自然还要低数米。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鹿渊东南方的田家村现海拔18米,基山村海拔19米,北边的董家河村海拔18米,南边的周家、张家二庄,海拔也都是18米。
  从整个地形地貌看,这里河流密布,周边与中心海拔高度落差较大,形成了一处 “小盆地”,正是白鹿渊形成的必然因素。
  白鹿渊的名称来历
  白鹿渊因何得名? 《水经注》并没有说明。
  在白鹿渊南岸,以前有一座红山。根据天文考古学规律发现,在此向东即是箕山,向南则是糜镇老街,其俯瞰图为 “南方朱雀”的星象形状,向西还有三刘村三个高岗恰似 “西方白虎”的主星参宿。向北是董家河村,笃马河像一条蛇般在北边穿过,组成了 “北方玄武”的形貌。把这“四象”用 “十”字连接,红山恰好位于正中。
  从红山的名字与其所处位置来看,它与辽宁红山文化三环石坛类似,同样具有天文历法意义。有趣的是,古代天文四象中的 “北方玄武”最初是由麋鹿来代表的,白鹿渊恰好在红山北边,因而借此取名的可能性很大。
  白鹿渊有重要的天文历法意义,在观象工作中起到提供水平数据等水文资料的作用,这是建立天文台必备的条件。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追踪“白鹿渊”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1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