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法中(左)与本报记者合影
个人简历
聂法中,1950年4月16日生于临邑县孟寺乡老聂村,现任阿克苏宝联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1959年至1960年,在山东省德州地区临邑县老聂村读小学。
1960年至1966年,在山东省夏津县新盛店乡读小学。
1966年至1968年,在山东省夏津县三中读初中;
1968年至1987年,支边到新疆,任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丰收三场农工农资农机供销公司总经理;
1987年至1988年,在深圳大学经济系学习;
1988年至1991年,任阿克苏地区商业处驻深圳代表,任职期满后返疆;
1991年至1992年,应聘任阿瓦提县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
1992年至1999年,应聘任阿瓦提县边境贸易公司总经理;
1999年至2001年,由阿克苏地委组织部调任阿克苏地区外贸总公司任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2001年至2003年,任阿克苏地区鑫源国际贸易公司 (前身是地区外贸总公司)总经理;
2003年阿克苏地区鑫源国际贸易公司(国有制)改制,改名为阿克苏宝联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长、法人代表,并兼任阿克苏地区工商联常委。
这是一次稍费周折的采访。早在8月底,记者便与聂法中取得了联系,这位外贸公司的老总亦表达了对老乡的热烈欢迎。然而,每每记者决定启程时,总会得到他在外地出差的消息,江苏、浙江、陕西、内蒙古、新疆……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聂法中就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次都会反复表达歉意,在诚恳的语气中,记者感受到的,是一位老乡的朴实,更是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外贸人的奋斗与奉献精神。
9月26日上午,记者终于在北京见到了聂法中。不过直到晚上七点半,他才坐下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聂法中白天的时间,都被各种会议占据了。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作为年出口额近5亿美元的阿克苏宝联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他用未改的乡音向记者讲述了他与外贸的故事。
支边新疆开启外贸之门
1950年2月,聂法中出生在临邑县孟寺乡老聂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他的生活与其他农村少年无异,直到1968年。那一年,伴随着火车五天五夜的轰鸣,正读中学的聂法中被支边的浪潮簇拥到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成为丰收农场三分场的一名工人。对于支边新疆,聂法中并不陌生,因为几年前,他的二哥及父母已先后去往那里,但当他真正踏上那片土地时,还是吃了一惊。
聂法中回忆说,一下火车,就发现这里的 “风景”可远比不上华北地区,放眼望去,满眼都是沙漠、红柳、骆驼刺、胡杨……风一吹,浑身都是灰尘,分不清天与地,公路与戈壁,茫茫一片。后来他知道,丰收三场是一个新开垦的农场,建在塔里木盆地北缘沙漠深处喀什格尔河和叶尔羌河交界之处,原是一大片胡杨树林和沙丘,6年前,第一批支边青年来到这里,开辟出这个农场。
在这里, 18岁的聂法中第一次真正尝到 “辛劳”两字的滋味:每天早上5点,他们饿着肚子就开始了单调重复的劳动,吃的是玉米糊和窝窝头,睡的是在沙化土地上挖的、四处冒风漏气的 “地窝子”……辛苦的生活并没有将聂法中吓倒,山东人那种朴实却干劲十足、低调而又有头脑的特质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劳作中,聂法中总会带头先挑起最重的担子,但他又不只顾 “闷头干”,而是擅长钻研、总结,时常能摸索出一些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方法。
入党、转正、提拔——在贫瘠的沙漠上,聂法中的人生开始开花。 1987年,属于他的人生转折点到来。这一年,时任丰收三场农工农资农机供销公司总经理的聂法中要求前往深圳大学经济系学习。对于这个选择,他解释说: “深圳是中国的第一个特区,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并且这座城市也位于边境地区,这一点跟阿克苏有点像,我想在那里能学到利于阿克苏发展的经验。”
一年多以后,学成毕业的聂法中被任命为阿克苏地区商业处驻深圳代表,继续汲取着特区新鲜丰富的养分。 1991年,聂法中重新回到新疆。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比,浸润着边关内地,改革开放的潮头冲击着计划经济的旧观念。伴随着 “思想再解放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的奋进鼓点,“边贸热”在阿克苏地区这片苏醒的土地上兴起。时任阿瓦提县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的聂法中临机受命,组建该县边贸公司并担任经理、法人代表。聂法中的外贸追梦从此开始。
阿克苏外贸史上的“四个第一”
创业过程必然伴随着重重困难,而聂法中选择了迎难而上、风雨无阻。公司成立之初,只有七八个人、几张桌椅,业务无从谈起。但聂法中坚信只要有朋友,就会有业务, “在业务基础上建立的友谊永远高于在友谊基础上建立的业务”。他带领公司骨干职工,迅速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在吐尔尕特口岸成立边贸分公司,硬是走出国门,凭一股闯劲和拼劲,靠一片诚心和热心,从交友开始,学做易货贸易,开展起长达数年、逐年进取的边境小额贸易业务。
开展边贸业务的前几年,聂法中带领公司职工主要在吉尔吉斯斯坦纳伦州和伊塞克州从事着以清油、白砂糖、果品蔬菜等农副产品换回国内需求的牛皮、羊皮、羊毛、棉纱等产品的易货贸易。为确保及时将出口货物送至外商客户手中,他经常与职工昼夜兼程、风餐露宿。同时为及时换回进口货物,他又经常顶风冒雨、爬冰卧雪地随外商客户在山区收取、检验货物。这样,年复一年的艰苦拼搏,日积月累的情感交流,言必行、行必果的人格形象,使聂法中在周边国家的商圈里颇有影响,很受客商尊重和欢迎。吉尔吉斯伊塞克州商贸供销联合体塔·阿达布耶夫主席曾激动地题赠他,称他为 “吉中人民友谊的桥梁,国际经济贸易的良师”。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外经贸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转变,加之历史包袱与现实压力的原因,外经贸企业发展面临生存挑战。阿克苏地区各县属国有外经贸企业,除阿瓦提县边贸公司仍红火运作外,其它的纷纷倒闭。地区外贸总公司也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这一次,聂法中临危受命, 1999年11月,他开始担任阿克苏地区外贸总公司业务副总经理。
上任后,聂法中立即调整公司经营力量,积极寻求商机,利用自己多年开辟出的周边国家市场,很快启动了出口业务。 2000年7月,在阿克苏地区外贸总公司依法宣告破产的绝境中,他硬是咬牙坚持带领业务骨干实现出口30万美元,同时也宣告实现了阿克苏地区自主进出口零的突破。
在公司破产的阵痛中,经历丰富、熟稔经济的聂法中表现得十分镇静,他说: “国退民进,大势所趋,无可厚非”; “企业性质和职工身份变了,但对外贸事业的情愫与追求不能变,开展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不能减”。因此,他按照上级关于 “外贸总公司要边破产、边重组、边开展业务”和 “保住地区大贸和边贸进出口经营权”的指示,继续带领几名外贸职工在重组的公司里努力开拓,不断创造着良好业绩,为地区外经贸事业做贡献。
2001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家将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改为外贸经营资质的登记制,外经贸业务的运营方式也发生了原来外贸国有企业难以适应的转变。如此大环境下,聂法中看到了机遇。2003年2月,他带领几名国有外经贸下岗职工,在本地区依法注册了第一家外经贸民营企业——阿克苏宝联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下转3版)
□本报记者张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