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市的各个主干道和公园,分类垃圾箱随处可见,但遗憾的是它们基本形同虚设,很少有市民将投放的垃圾进行分类。
分类垃圾箱为何成了摆设?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街头分类垃圾箱常“吃”错东西
10月8日上午,东方红路上的一个站牌处,一女生从公交车上下来,随手将一个空矿泉水瓶扔进了标有 “其它垃圾”的垃圾箱。记者观察发现,这个本应盛放不可回收垃圾的垃圾箱里,不乏塑料瓶、报纸等可回收垃圾,而另一侧的可回收垃圾箱里,也被塑料袋、果皮占据了大部分空间。
不仅是东方红路,记者在三八路、天衢路、东风路等多条主干道发现,均设有分类垃圾箱,上面也明确标注了塑料、纸张等为可回收垃圾,果皮、瓶盖等为不可回收垃圾,但市民多是直接将垃圾扔进垃圾箱,并未进行分类。
“一般都是就近随手一扔,也注意过垃圾箱上标有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的字样,但具体分类不太清楚。”说起街头摆放的分类垃圾箱,家住岔河小区的杨丽娜说,扔垃圾前很少会在脑子里过遍筛子,区分是否可回收。
负责附近路段的环卫工人也表示,很少有市民扔垃圾时进行分类。由于垃圾箱内会有各种物品,他们也很难分类,只是将塑料瓶等可以变卖的物品挑出后,剩余的垃圾直接装车拉走。 “看看这些垃圾箱里,都是混着扔的,哪有分类?”
多数市民肯定分类垃圾箱存在的意义
“市区刚开始装分类垃圾箱时,我还很注意,将垃圾分门别类的投放进去,但后来渐渐发现,多数市民根本不会按类别扔垃圾,久而久之,我也就随大溜了。”市民李静静说。
在采访中,大多数市民肯定了分类垃圾箱存在的意义。 “垃圾分类确实有利于环境保护,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说起垃圾分类的好处,市民刘大爷说。他认为,设置分类垃圾箱的目的是节约资源,将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合理利用起来,但现在很少有人细分垃圾,分类垃圾箱的功能没有体现出来。
“垃圾分类是好事,但现在小区里基本上没有分类垃圾箱,这在培养分类意识上就缺了很大一块。”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垃圾分类固然好,但真正要坚持,还需要扩大实行范围,完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整个链条。
垃圾分类是趋势,意识需先行
“塑料瓶子可以回收,别的就不知道了。”杨丽娜说。没有垃圾分类知识,缺乏分类意识和条件,成为街头分类垃圾箱成摆设的重要原因。德州分类垃圾箱投入使用多年,由于市民分类意识薄弱,相关链条尚需完善,这一项工作一直没能深入开展。
“街头的分类垃圾箱,更大的意义在于引导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但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热衷环保的市民刘敏经常参加保护环境的各类志愿活动,她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要提高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宣传应该是重要一环,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资源,宣传相关内容,带头实行垃圾分类。
“实行垃圾分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要养成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是一项长期工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卫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垃圾分类处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唤醒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垃圾量,希望市民从自己做起,坚持垃圾分类。
□本报记者 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