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现凯(中)与本报记者合影
个人简历
苏现凯,男,1969年出生,中共党员,山东省乐陵市人,1986年4月至今在天津港工作。现任天津益港公司五洲国际装卸队队长。
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天津港(集团)公司先进生产者,他所带领的五洲装卸队被评为天津港(集团)公司先进集体,2007年获天津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08年当选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10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获得天津新港重新开港60周年功勋人物提名奖, 2013年获得集团公司“十百千”荣誉称号。
仲夏时节,天津港海水湛蓝,在塔吊林立的码头作业区,一艘艘万吨级巨型货轮停靠在岸边。一眼望去,巨大的集装箱装卸桥犹如力大无比的“钢铁巨人”,忙碌地装卸着货轮上的集装箱,装卸桥下一辆辆拖车鱼贯出入,一派繁忙。
在港口,一个带着乐陵口音的大个头儿格外引人注意,在他的指挥之下,作业区虽繁忙却有条不紊,运转流畅。
翻开这个大个头儿的履历,一串串光鲜的荣誉让我们眼前一亮:虽出身农民工,但是他带领的装卸队见证并亲历了中国大陆第一亿个集装箱平稳装上“中远希腊”轮,为中国大陆港口创下了里程碑式的业绩;他带领的团队,曾以13个小时完成458个集装箱的卸载任务,一举刷新了天津港的卸载效率最高纪录;他个人不仅摘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于2008年当选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荣誉面前,他不改朴素本色,奥运圣火传递结束之后,有人出高价购买火炬收藏,他一口回绝:那是一个农民工一辈子的荣耀,岂可买卖?
这个视荣誉为生命的人,就是本期采访嘉宾、五洲国际集装箱装卸队队长苏现凯。
“我已经在天津港工作了28年,我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个现代版的‘闯关东’,不过这个‘关东’是指天津港。”嗓门洪亮、爽朗有力,他一开口,就勾起了记者想要了解他的兴致。
“去天津,一定干出个样子来! ”
1986年,苏现凯第一次踏入天津港时只有17岁。此前两年,天津港刚刚拉开用人用工制度改革的大幕,码头涌现了第一批农民合同工。对于农民来说,进入天津港,无疑是改变家庭状况的绝佳选择。不少同乡在港口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不仅带回了钱,家里还盖起了新房,孩子也被送到了县城读书,扬眉吐气的生活让家境贫困的苏现凯羡慕不已。
他立志要让父母一样 “过上风风光光的日子”,中学毕业时,恰巧天津港到乐陵招工,苏现凯赶紧报了名。面试之后,他自信满满地回家等待通知,不料左等右等,就是没有消息,后来一打听,天津港只在乐陵招40个人,但是报名的足足有200多人,苏现凯没能入围,当时,他一下就急哭了。这个平时内向的小伙子做出了一个令家人想不到的举动:他咬咬牙、硬着头皮自己敲开了招工单位的大门,软磨硬泡之下,招工方被他的诚意和决心打动,破格多招收了一名。
可是,还没有从被招收的喜悦中回过味儿来,200元的劳保押金又让他犯了难。 200元,这在上世纪80年代不是一笔小数目,当时苏现凯全家积蓄只有30元。着急的母亲赶紧东借西凑,亲戚朋友借了一个遍,还向村子里借了20多元,才勉强凑够。来之不易的机会,让苏现凯倍感珍惜,他暗下决心:去天津,一定干出个样子来!
当时的天津港,装卸机械设备比起现在陈旧、老化得多,装卸作业主要靠手搬肩扛。因为苏现凯年纪小,领导照顾他,给他安排了“带缆工”的活儿,活儿虽然轻巧,但是挣得钱比装卸工少得多。苏现凯很清楚:自己来天津,是为了混出个样子的,怎么能贪图安逸?他主动找领导换岗,最后调入装卸组。
做一名装卸工人,既危险又是对体力的一个巨大考验,平均每包90公斤重的杂货,每天要扛100多包。为了防止受伤,每个装卸工都有3件宝:手钩、垫肩、破棉袄,即使这样,苏现凯的肩膀上还是磨出了一大片血泡,扛过的每包货物上,几乎都能看到鲜红的血印,后来,磨破的血泡结了痂,又长起了一层厚厚的茧子。下班后,走起路来双腿沉得像灌了铅,双肩火辣辣疼得直呲牙。而为了多拿回去一点钱,工人们的饭菜也是非常简单,每天除了虾酱炖豆腐,就是虾酱炖豆腐,不少人受不了这份苦,干脆卷铺盖回了家。但是苏现凯咬着牙告诉自己:不走,再苦也不走!
干了一段时间后,细心的苏现凯开始琢磨装卸里的“道道”。他根据货物的类别、形状,慢慢地发现并总结出装卸技巧——手和肩的着力点都是重要因素,可以调整货物的倾斜度和平衡度,这样归纳起来并反复应用,几个月下来200斤重的杂货在他手里一拎就走,听话得很,轻松得很。他把这一招儿也传给了其他的同事们,大大提高了装卸组的效率,由于表现突出,在装卸组干了1年多,苏现凯被提拔为班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班组长。
班长的岗位虽然是兵头将尾,但是苏现凯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为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工作中,他主动向老班长学习、请教,每当遇到苦、脏、累、险的活儿,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冲上去。在生活上,他注重关心、团结每一位工友,工友有了困难,第一个想到的也是“苏班长”。他带领下的装卸班,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最强的,月月、年年都能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
凭借着这种实干、苦干的工作态度、认真钻研的工作作风, 1995年8月苏现凯被提拔为装卸队的副队长。
刷新天津港的新纪录
时间流转到了2004年。天津港提出了要建设“世界一流大港”的宏伟目标,要实现港口规模化、国际化和现代化。随着集装箱业逐渐成为整个海运行业中发展的主导货类,集装箱码头作业转变为以现代化机械设备为主,装卸工逐步摆脱了以人力为主的繁重的体力劳动。
面对着眼前发生的巨变,苏现凯突然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重了,当初只想赚钱养家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苏现凯告诉记者:“参加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想着多挣钱,让家里人过上富裕日子。后来国家富强了,企业发展了,日子好过了,我越来越觉得,人这一辈子只有创造更大的价值,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活得才有价值。 ”
他最喜欢天津港另一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蓝领专家”孔祥瑞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是不能没有知识。为了胜任变化中的工作,苏现凯把工作岗位当成课堂,把生产实践当作教材,把身边拥有一技之长的工友当老师,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了适应新业务,他找来专业书,一页一页地学,一项一项地啃。
(下转5版)
□本报记者 尹滨 任立松 王志伟 本报通讯员 李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