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有形之手引导,无形之手助力,临邑县临盘街道政府、市场齐发力,合力推进乡村文明行动——
“双手”打造美丽乡村

清运垃圾



街道干净整洁



  ■好日子需要好环境,对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带来的好处,感受最深的就是村里的群众: “垃圾有处放、有人定时清理,村里的大街两旁统一栽上了冬青、月季,安装了路灯……”
  ■按照50: 1的比例选出群众代表,参与村庄环境规划建设、环境整治资金管理,激发了群众参与环卫工作的热情,走出了农村环境治理 “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
  ■通过建文化舞台,编文艺节目,建四德榜等形式,打出一套组合拳,形成一种浓厚的文明氛围,营造爱干净、会干净的文化,让不爱护公共卫生的村民红红脸,让爱护公共环境的群众展笑脸,从根本上促进乡村文明行动的深入开展
  “往年,一到了高温季节,村头的垃圾堆上满是苍蝇、蚊子,排水沟里还有恶臭味,简直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现在,垃圾有人定时清扫,排水沟有人及时清理。过去的垃圾堆被清理后栽上了冬青、月季,垃圾围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6月7日,临盘街道孟寨村村民王庆成说。
  在乡村文明行动中,临盘街道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引入市场模式,推行城乡一体化管理,并融入村民自治,打响了美丽乡村攻坚战,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正在临盘大地徐徐展开。

一体化管理“项目化”实施
创新农村垃圾处理模式


  从事农村工作20多年的临盘街道太平社区书记刘爱东,看着乡村文明行动的进度排名说:“干了这么多年农村工作,环境整治排名落在后面,脸上不光彩。现在,大家都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想方设法把村里村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对于乡村文明行动,临盘街道采取 “项目化”经营,把工作进度上榜排名,增强了干部群众的责任感和压力感。
  乡村文明首先要解决环境卫生问题,为此,临盘街道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把环卫管理范围由城区拓展到全部村庄,将环卫管理主体由以村为主变成街道统管。同时,成立城乡环卫一体化领导小组,对街道111个行政村全部明确包村干部,明确规定管区书记、环卫办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包村干部为主要责任人,村庄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对城镇和乡村采取统一的 “项目化”管理办法和验收标准,一改过去重城区、轻乡村、标准不一、管理不一的城乡环卫管理模式。另外,成立宣传保障、督查考核、突击整治三个行动小组,出动宣传车,在各村巡回宣传,并发放《致群众的一封信》。
  治理农村环境,投入是关键。临盘街道按照 “谁产生、谁处理、谁受益、谁付费”原则,针对城区工商户、企业园区、农村社区等环卫区域分别建立筹资渠道,对城区工商户,实行物业公司与工商户直接签定协议的方式,按照市场机制确定收费标准;对于企业园区,实行街道负责清运车辆、企业负责人力清扫的方式;对最薄弱的农村社区环卫经费则采取财政直补、村庄自筹、社会捐赠、群众合理分摊等多种方式,扩大资金筹措渠道。近两年来,该街道先后投入500多万元专项资金,配置了2辆垃圾清运车、 1辆环卫执法车、 4辆巡逻车,为各村统一配置垃圾箱 1000多个,为300多名保洁人员配置了统一的工作服、三轮车。
  有了组织领导和管理经费,临盘街道先后清理 “三大堆”以及坑塘、沟渠飘散杂物550余吨,清理破旧围墙和破残建筑1100米,配置垃圾箱1000多个,建设村级垃圾池200余个,拆除私搭乱建的院外牛栏、羊圈、猪舍660处,村村通等主次道路全部建成了绿化通道。同时,在村里的房前屋后栽植树木30万株,各村重点大街全面绿化,并引导111个行政村全部安装了路灯,使农村绿了起来,亮了起来,美了起来。
  “以前垃圾没处放,只能扔到村头、河边,现在好了,每个胡同口都有垃圾箱,方便村民把垃圾放到垃圾箱,村里的保洁人员再统一运到新建的垃圾池。”临盘街道东张北村张法有说。好日子需要好环境,对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带来的好处,感受最深的就是村里的群众:“垃圾有处放、有人定时清理,村里的大街两旁统一栽上了冬青、月季,安装了路灯……”

引入市场模式融入村民自治
探索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目前,我们已将城区范围内的环卫工作全部纳入公司化管理,城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临盘街道办事处主任常波说。
  对于城区的环境卫生工作,临盘街道将环境治理引入市场模式,实行公司化管理,聘用临邑乐工物业有限公司进行管理维护,街道负责监督物业公司对小区居民和工商户的收费,确保做到合理、公正、透明。据了解,乐工物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是全市第一家面向农村社区、个体工商户和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专业保洁服务的物业公司。公司在街道的监管下,在门刘车站、综合市场等人口密集场所,按照每50米一个的标准摆放垃圾箱,与企业、村庄、个体工商户签订环境整治协议书,规范垃圾存放。同时,组织50人的保洁队伍,配备两辆垃圾清运车,对城区垃圾实行定点、定时、定路线清运。另外,投资15万元,配备洒水车,每天清晨和扬尘天气,对城区主要街道进行洒水作业。
  “在过去的城乡环卫二元结构中,环卫工作的重点在城区。现在,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工作重点是结乡结合部、农村社区,难点是群众千百年来形成的习惯。”街道党委书记王建华说。在村庄环境治理中,清除垃圾堆、白色污染物,修建垃圾池,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村民们乱丢垃圾的习惯一时改不了,刚整治好的村容村貌,过几天又恢复原状,仅靠几名保洁人员根本无法长久维护。面对这种情况,临盘街道孟寨村运用 “人头”工作法发动群众,有力地弥补了 ‘行政命令’的局限性。孟寨党支部把各族院的 “人头”召集起来,修改村规民约,并把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村规民约,统一印成 《明白纸》,对各家各户生活垃圾存放、 “三大堆”处理等事项形成约束力。在村规民约和 “人头”们的双重约束下,群众改变了乱丢垃圾的习惯,形成了爱护环境卫生的自觉行动。临盘街道迅速推广这种做法,在各村按照50: 1的比例选出群众代表,参与村庄环境规划建设、环境整治资金管理,激发了群众参与环卫工作的热情,走出了农村环境治理 “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
  “市场运作、全民动员只是为城乡环卫一体化开了头,起了步,要推向更深层次,必须有一套完善、细化的环卫标准。”王建华说。临盘街道把建立城区和乡村的环卫各项标准做为重点内容,先后制定了涉及国省道、城区、工业园区、农村社区的 20多项环卫标准。按照 “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明确垃圾清运标准,对辖区垃圾实行 “定点、定车、定人、定时”清运。每天上午6: 00沿清运路线将垃圾送到临邑县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按照 “五化”要求,全面清除村村通、农村社区的 “三大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废旧房屋。同时,街道还对保洁人员上岗、工作范围、保洁标准,制定明确标准,对安装照明设施、粉刷墙面、整修村路、下水道四项工作给予单独考核奖励,不断将城乡环卫一体化推向更深层次。
  为使制定的环卫标准落到实处、未细化的标准紧扣实际,临盘街道还根据环卫工作开展情况,明确村庄环卫工作标准,将111个行政村分为基础村、达标村和样板村,按照动态转化的原则,全面开展 “城乡环卫对标行动”。在行动中,成立专门考核小组,对各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容村貌、交通道路、坑塘沟渠等环卫情况进行详细规定,并赋予相应分值,一月一考核,一月一评比。同时,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示范村给予 5000元—1万元的补贴。
  在此基础上,临盘街道把建立环卫工作天天开展、月月检查、季度评比、年终考核的长效机制作为重点,将环卫工作与村组干部和保洁人员的工资挂钩,与包村干部的评先树优挂钩。对在环卫工作中不达标的村组干部停发工资,具体保洁人员解除劳动合同,包村干部和班子成员取消评先树优资格。

评选最美家庭弘扬四德先进
美丽乡村渐行渐近


  “想不到,我们也能到外面去看看山水风光。” 5月6日,临盘街道东张北村组织本村评出的10户 “最美家庭”到安徽九华山旅游。今年以来,该村把乡村文明行动和群众的文明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不但对评出的 “最美家庭”提供旅游等奖励,还把爱护公共环境作为一项道德标准 “嵌入”四德榜,每月评选 “环境星”,让爱护环境的村民 “名利”双收。 “现在,群众的环境意识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已经把 ‘爱干净’的意识变成 ‘爱干净’的行动。”东张北村党支部书记张法国说。
  为引导群众形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临盘街道在东张北、孟寨、赵坊等30个行政村进行“最美家庭”评选试点,把爱护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四德榜,每月评选,每月张榜,哪家爱干净,哪家不文明,在四德榜上 “晒”得一清二楚。该街道还发动村庄建设文化大院,成立群众文艺队伍,把乡村文明行动给群众带来的好处编成三句半、乡村小调,在吹拉弹唱中濡染群众的文明意识。
  同时,在文明乡村工作中,临盘街道还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着力解决影响乡村文明的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等问题,先后帮助薜家村、后宋等6个村庄重修村村通公路,为钟王、来家等12个村庄解决村庄绿化、亮化问题,在惠民实事中,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乡村文明行动 “为了谁”“谁受益”。
  “当前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文明需求不断高涨,我们把四德建设和群众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建文化舞台,编文艺节目,建四德榜等形式,打出一套组合拳,形成一种浓厚的文明氛围,营造爱干净、会干净的文化,让不爱护公共卫生的村民红红脸,让爱护公共环境的群众展笑脸,从根本上促进乡村文明行动的深入开展”。王建华深有感触地说。
□本报通讯员任清松陈金波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双手”打造美丽乡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深水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