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坚守梦想终成学界才俊
——记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志强
作者:任立松王志伟

魏志强(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个人简历


  魏志强,1969年 12月出生,山东禹城二十里铺乡焦庄人 (现禹城市中办),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国家保密学院执行院长、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软件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包括:现任教育部保密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保密协会理事、山东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青岛市保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青岛论坛主席、青岛市版权保护协会副理事长、青岛市服务外包协会副理事长、海尔数字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IEEE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青岛市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专家组组长等。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坐落于绿树葱茏的崂山怀抱之中,依山而建,使得这个校区沾染了崂山的雄浑与秀美。踱步其间,满眼皆是红瓦黄墙的新哥特式建筑,既古朴典雅,又充满异国情调。
  此站采访对象——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志强就工作于此。在魏志强教授的履历上,这个45岁学界才俊,已经是中国海洋大学国家保密学院执行院长、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软件工程研究所所长。
  而更让我们倍感惊讶的是,年仅34岁时,他已经破格晋升为海大的博士生导师,是当年海大最年轻的教授、博导之一,这更让我们对他的经历充满了好奇。
  您当年是不是一个神童?
  “不是,应该是一个 ‘顽童’。”魏志强说。

  “顽童”成为全班唯一大学生


  1969年12月,魏志强出生于禹城市二十里铺乡焦庄村 (现禹城市中办)的一个大家庭。父辈姊妹10个,单立门户之后,家庭状况很拮据。一年级入学时,由于交不起学费,魏志强只能以旁听生的身份站在教室门口听课;后来,父亲终于凑齐了学费,可桌椅又成了大问题,当时,由于学校经济条件很差,学生必须自带桌椅,魏志强买不起桌椅,愣是趴着别人的桌子角读到了三年级。
  谈及小学生涯,魏志强笑着说: “可以用 ‘跌跌撞撞’ 4个字来形容。”在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里,顽皮的魏志强 “只知道怎么玩,不知道怎么学”。一上课,他望着窗外任凭思绪天马行空;一下课,他总是恨不能第一个冲出教室,爬树、田地里找各种吃的东西,玩得不亦乐乎。一直上到小学五年级,魏志强及格的功课几乎没有,以至于班主任老师一看到这个“顽童”就大呼头疼,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 “要是魏志强能考上大学,全班就没有考不上的。”
  事实上,多年之后,全班仅魏志强上了大学。他说,自己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完全得益于中学时期勤奋刻苦。在 “跌跌撞撞”中考了初中后,村里一位叔叔考上了禹城一中,从村里人羡慕、钦佩的目光中,魏志强很受触动,开始萌生好好学习的念头,改变别人眼中的 “顽童”形象。
  从初一开始,魏志强就像换了一个人。初中3年,魏志强没有看过一场电影,也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家。夏天,屋里太热,他就提着煤油灯挂在院子里学习,每每被斗大的蚊子叮得浑身包;冬天,室内没有暖气,手冻得经常握不住笔,但是他还是咬着牙坚持。
  最终,魏志强成功考入禹城一中。读高中时,魏志强产生了当一名科学家的梦想。那会儿,每期的《中学生数理化》都是魏志强的必读刊物,扉页上每一个科学家的故事一直激励着他。魏志强告诉记者,蜡烛,是他对高中最深的记忆之一。高中3年,每天晚上一熄灯,魏志强就掏出蜡烛,在烛光之下,每天还要学习到深夜12点多。3年寒窗苦读,魏志强以全年级第10名的成绩考入了山东工业大学。
  填报志愿时,对大学知之甚少的魏志强填报了机械工程专业,进入大学之后,他却对计算机和无线电电子工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或旁听电子计算机的相关课程,学校图书馆关于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的书籍,几乎被他通读了一边。
  考研的时候,魏志强把目标确定为我国工科一流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整个大三寒假,魏志强在家呆了仅一周,就踏上返校准备考研的历程,他最终也梦想成真,顺利考入了哈工大,成为全系唯一一个考入外校重点大学的研究生。
  为了凑齐读研的学费,烈日炎炎之下,他每天从禹城步行一个半小时到济南西郊卸煤炼钢,辛辛苦苦50多天,赚了70多块钱,为本科生涯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

  禹城走出的第一个清华大学博士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魏志强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硕士生期间,他师从施平博士,施平博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留美专家,其和蔼直爽的性格和尊重学生自由发展的治学理念深深影响了魏志强。魏志强告诉记者,他的博士生导师王先逵教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高文教授有着颇为相似的性格和相仿的工作方式,这也促使他日后形成了同样的博士、硕士培养方法。
  由于对计算机的酷爱,魏志强选择了当时方兴未艾的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 (数控加工)专业。他用了两年的时间,独立为当时的哈尔滨三大动力之一——海尔滨汽轮机厂完成了一套数控仿真系统。当系统被安装完毕之后,厂方将他们认为正确的代码输入进这套系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错误,厂方颇有把握地告诉他,这套系统有问题。但魏志强坚信自己的系统是没问题的,据理力争之下,厂方又仔细进行了验证,最终确认系统无误。这套系统得到了厂方的高度认可,在使用中大大提高了代码的检查效率,降低了事故风险。
  研究生毕业之后,一次偶然机会,魏志强被山东工程学院 (现山东理工大学)所注意,盛情邀请之下,成了该学院的一名教师。
  刚刚参加工作,让魏志强最挠头的不是工作,而是生活的重担。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魏志强不得不每天奔走三个地方兼职,每天除了连轴转地讲10节课,还要参加学校的科研工作。虽然常常疲于奔命,但是魏志强从未放弃内心的一个梦想,那就是考上清华大学的博士生。
  事实上,对于每一名理科生而言,清华大学无疑是最令人向往的学术殿堂。魏志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梦想绝不止步于一份简单的教师工作,他希望继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朝着理想的巅峰迈进。
  考博士,而且是全国最好大学的博士,而他不但要备考,还必须照顾尚在襁褓中的女儿,教学工作也不能丝毫耽搁,魏志强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苍天不负有心人,魏志强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成为从禹城走出去的第一个清华大学博士。

未出茅庐已崭露头角


  进入清华大学,魏志强还没有从兴奋之中走出,就投入进了紧张而忙碌的研究工作之中。攻读博士期间,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机械制造领域最热门、最重要的领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过去扎实的知识积淀,让魏志强得心应手。到博士毕业时,他已经在这个热门领域发表了26篇学术论文,编写了4本计算机专业书籍,他还获得了清华大学的一等奖学金。
  为了更好地将自己所学服务于经济,博士毕业之后,魏志强选择到中科院研究生院做博士后,同时,他进入了海信集团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向来喜欢挑战的魏志强重新将研究调整为电子商务和智能交通等行业信息化领域。
(下转3版)
□本报记者任立松王志伟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记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志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