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40228期 >> 第11版:往事
作揖的由来
  “接客接客,高亦接,低亦接,大儿稳善会传茶,小儿踉跄能作揖。 ”宋代诗人危稹的《接客篇》讲到小孩还没学好走路就已会作揖,由此可见“作揖”这一中华传统礼仪的源远流长和重要性。
  传说,过着群居生活的猿猴们,猴群与猴群之间并不能长期和平共处,时不时为了争夺果实就打斗起来,打赢的一方可以到败方的地盘果树上摘果子。败方那些猴子们这时就会双手合在一起,身体略向前倾,向赢方施礼求饶。赢方的猴子见对方已示弱,请求高抬贵手,也就罢手了。日久天长,猿猴们越来越进化,越来越有礼貌,见面时就做这个施礼的动作,一是表示问候和尊敬,再是表示友好,没有敌意。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动作叫做作揖。
  虽然这是民间传说,但由此可见作揖的重要性。据考证,作揖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作揖是很有讲究的,正确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 “吉拜”,反之,“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作揖时抱拳在胸前微微晃动,不能过烈过高。
  据《周礼》记载,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稍向上举,特揖是一个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
□赵彦峰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作揖的由来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1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