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的集市无疑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人们一大早赶到集上购置年货,人流中万头攒动,整条街看上去都热气腾腾的——
20年前,人们办年货,并不像今天一样去商场或超市,而是把想买的东西“攒”在纸上或心里,等到赶集的日子再去买。
这些年,集市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它并没有在城市中完全消失。在德城区堤岭社区,每逢阴历的“一”和“六”,附近居民就聚拢到热闹的集市中来。
腊月里赶集的滋味
1月21日,农历腊月二十一,又是堤岭赶集的日子。一大清早,来“出摊”的商贩和农民陆陆续续到了,或是在地上铺张塑料片,或是在货车车尾挂个“几元一斤”的标价牌,简易的摊位就布置成了。
瓜果蔬菜、鸡鸭鱼肉、锅碗瓢盆、香料调料、床单被面、棉衣棉鞋、内衣袜子、家居摆件、针头线脑……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进了腊月门,春联年画、香纸蜡烛、南北炒货,也一一上架了。
“赶集要趁早”,还不到8点半,家住阳光花园小区的张大爷已经购物完毕,往回家的路上走着了。他一只手推着自行车,一只手扶着后座上的两盆“鸿运当头”,车把上挂着生栗子和草莓。
“来这边就是图个便宜。快过年了,早点来不挤。等到腊月二十六,再来一趟,过年的东西就备齐了。 ”张大爷说。
10点多的时候,街市上已经人潮涌动。来赶集的多是中老年人,但也不乏年轻人的身影。
“我从小就爱赶集。 ”今年21岁的刘静在外地上大学,寒假期间,她在家里“掌厨”。每天做饭所需的地瓜、山药、南瓜、莲藕之类,大部分是在集市上买的。
11岁的小学生张浩然告诉记者,集市热闹,也能收获到“宝贝”。 “早上我和爷爷睡个懒觉,不吃饭就出门,一人一碗牛肉面,再买支棉花糖,回去的时候捎根甘蔗,买袋烤得焦黄的鸡蛋卷,这就是腊月里赶集的滋味。 ”张浩然说。
“来赶集就是图个热闹和人气”
喧嚣忙碌的集市中,有人挑挑拣拣目光灼灼,有人讨价还价口齿伶俐,有人高谈阔论思绪如潮。
卖炒货的货架旁,置办年货的人们正忙着挑选各种干果。货架上摆满了瓜子、花生、核桃、杏仁、开心果、腰果,单是花生就有4种口味。
有位大爷要5斤原味瓜子,摊主王大哥在小山状的瓜子堆上锄了几铲,袋子扔上秤,刚好5斤。一位女士要50元钱开心果,王大哥几勺一挖,装在袋里,50元3角。王大哥手一摆:“零头带着吧! ”50元钱往兜里一揣,紧接着招呼下一位顾客。
王大哥说:“腊月是一年中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一窝蜂的人围上来,要是没有点眼快手准的功夫,还真应付不了。 ”
一辆手推车上摆着20多双做工精致的小布鞋。摊主张淑兰手里捧着一双老虎鞋对记者说:“所有的鞋都是我自己做的,在这个集市上没有遇到过重样的。你看,小老虎的眉毛、眼睛、鼻子是一针针绣上的,绣得有灵气,才招人爱。 ”
每逢赶集,家住十三局宿舍的73岁的张淑兰就推着手推车,步行20多分钟,来到新华路酿造厂宿舍旧址旁的固定位置“出摊”,至今已有五六年。
张淑兰做的鞋子,都是一周岁以下的孩子穿的,要三四天才能做成一双,只卖20元钱。她说:“我虽然是来卖东西的,但也不拿买卖当回事儿。挣不挣钱没关系,来赶集就是图个热闹和人气。收摊时还能顺便买些菜带回家。”
“集市上有过年的喜庆劲儿”
“嘿!今天是赶集的日子! ”每逢年前赶集,王桂春就觉得精神振奋,远远从家里赶过来,在集市上绕一圈,和熟悉的店主唠唠家常,看看床单被面的新花样,掂掂集市上摆的农货,闻闻炒瓜子的香味,饿了就买个火烧吃,就算不置备东西,也愿意来过过眼瘾。
因为拆迁,去年3月份,王桂春一家人从酿造厂宿舍搬到了东北城住。她在堤岭住了30年,赶集赶了20来年,对于这个集市的声音、颜色、气味早已司空见惯,快过年了,她一定要来集市上“转悠转悠”。
“这个集市上有过年的喜庆劲儿,在别处用再多钱也买不到。 ”王桂春说。
□本报记者张莹本报通讯员 杨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