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时,跑驴活跃在大街小巷,引得众人围观。
教练在排练现场指导。
德州跑驴又称小黑驴、小毛驴,其形象逼真,表演形式多样,备受德州人民喜爱。
德州跑驴兴起于德州城郊马庄村。 1930年,马庄村赶马车的袁福生结识了当时驻军德州的二十三师军人刘长河,刘长河会演吕剧 《王小赶脚》,空闲之余,两人对这部戏的表演形式进行了改编。袁福生凭借多年赶车、侍弄牲口的经验及自身练就的功夫,把勒嚼、着鞭、扬蹄、尥蹶子、撒欢、闹性等毛驴的动作摹拟得活灵活现。这就形成了德州跑驴的艺术雏形。
为了丰富和完善舞蹈技巧,马庄村50多户人家集资援助, 10多名青年加入跑驴队伍,练习骑驴、赶驴技艺,跑驴的内容和技巧逐步完善。德州跑驴的首场演出非常成功,引来邻近县乡村大批爱好者前来学习。德州跑驴迅速推广开来。
最初的时候,跑驴表演一对小夫妻走亲的故事,仅是一骑一赶的 “单驴”。演出的毛驴是用竹篾扎骨架,外披黑布麻缕,驴头和驴身用弹簧衔接,耳朵、眼睛都能活动,驴身下挂40公分的白布围裙,上画驴腿,整个身子长一米左右。演出时,将驴吊在演员腰部,呈骑驴状,模拟各种动作。骑驴的称二姑娘,十七八岁,花旦打扮;赶驴的叫王小, 20岁左右,武士打扮,与二姑娘服装色泽相异,手拿皮鞭,抽打时啪啪作响。
随着表演形式的完善,跑驴逐步发展出 “对驴”“驴队”等形式。 “对驴”的动作与 “单驴”基本相同,身着一红一绿的两名骑驴者轮番上场表演;“驴队”则是由多对驴组成,数量有 10、 20、 30,以 “别篱笆” “串花”变换队形,交换位置,在规定范围内大家做勒嚼、着鞭、踢腿、尥蹶等动作。
跑驴伴奏有唢呐两个,吹奏 《将军令》 《梆子娃娃》 《百鸟朝凤》等;堂鼓一面、大小镲各两幅、铉锣两面、酥锣一面,敲打 《急急风》 《跑马趟子》等曲子。锣鼓、唢呐、串铃、响鞭等声响构成了跑驴演出中独特的交响乐,而驴群与赶驴者组成了一个壮观的舞蹈群体。
1956年,前进街刘子生骑驴、国棉厂中学体育老师陈书瑀赶驴,代表德州参加了山东省和华东分局在济南和上海举办的民间舞蹈汇演,将德州传统民间舞蹈跑驴跳上了全国的舞台。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