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郭洪志:大医精诚济苍生
——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作者:周坤张晓航

郭洪志(中)与本报采访组





  

个人简历

  郭洪志,男,1956年10月出生,宁津县时集镇郭皋村人,1978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医疗系,神经内科知名专家。
  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山东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首届、第二届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华医学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华东六省一市神经病学协作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神经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神经科杂志》特邀编委,《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编委,《中国临床康复》、《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山东大学核心期刊)常务编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外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审专家,“国际(天坛)脑血管病论坛”国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脑血管病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
  擅长脑源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的肠道机制、老年痴呆模型与临床治疗评估、脑白质疏松症的临床系列研究。
  12月15日下午2点10分,D337次列车到达济南站,下车后我们即打车前往采访对象的住处。路上,健谈的“的哥”说,我们的目的地阳光舜城小区中有一部分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宿舍,那里住着很多名医。 “看来我们没找错地方,我们正是要去拜会一位名医。 ”我们笑着回应他。
  我们此行的采访对象名叫郭洪志,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山东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到达阳光舜城小区时,郭洪志已在楼下迎接,寒暄过后,双方便入书房交流。乍进书房,我们便被覆盖一整面墙的书柜所吸引——书柜里有一半空间放的是医学专著,另一半空间则被文学作品占据,尤其以各种版本的《大刀记》最为显眼。本次采访,就从《大刀记》说起。

父亲的教育影响一生

  1956年10月,郭洪志出生在宁津县时集镇郭皋村一个不平凡的家庭,称其“不平凡”,是因为他父亲为著名作家郭澄清,或许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不够熟悉,但提起《大刀记》就几乎无人不晓了。这部被多次改编成电影、连环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异常火爆的长篇小说便是郭澄清的代表作。郭洪志说,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自身的成长,他越发明白父亲的教育对他的意义。
  郭洪志的小学、初中阶段都在农村老家度过。那时候的农村学校对学习的要求并不严格,但由于父亲爱读书且藏书众多,使他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郭洪志阅读的范围很广、很杂,文学、政治、哲学、军事等各方面的书,他都时常拿来翻翻。郭洪志回忆说,当时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大众哲学》,“那时候读这本书很痴迷,也很辛苦,因为年纪太小,很多内容看不懂,读几页就得琢磨好几天,但最终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对我影响很大”。
  郭洪志说,较之文化知识,父亲更重视的是做人方面的教育。
  郭洪志小时候,家中用水全部来源于院中的一口深井,受父亲“指派”,挑水的任务落在了年仅10岁的郭洪志身上。由于他年幼力小,父亲专门为他做了一个小号水桶。每天清晨的鸡鸣伴着扁担发出的“咯吱咯吱”声成了他对那个年代最清晰的回忆。冬天时,每天洒落的水在井边几米范围内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有一次,郭洪志在井边摔了一跤,险些掉进井里。受到惊吓的郭洪志回到家中哭闹着说再也不去挑水了。问明原因后,父亲没有批评他,而是拿起一块木板带他来到井边,将木板横放在井口后对他说,拉井绳时脚踩在木板上,这样脚下不会打滑,能使上力气,也能避免人掉进井里。 “那天回家后,父亲对我说,人得肯吃苦,遇到困难了不要逃避,而应该去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
  郭洪志年幼时,郭澄清已是远近闻名的作家,并在山东省文化厅、省作协担任要职。但生活方面,郭澄清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郭洪志回忆说,每次有车送父亲回家,他总是在村头就下车步行回家。他经常说,在乡亲们面前咱没有资本搞特殊,我就是因为写他们的生活才出的名。郭澄清穿戴也很平民化,甚至还不如一个稍讲究的农民。他还认为既然自己写的都是农村题材,就不能离开农民,所以多年来,他一直住在农村老家……所有这些,都在郭洪志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烙印,并让他受益终生。

从工农兵大学生到名医

  1970年,受文革风潮影响,初中毕业的郭洪志被分往当时的宁津县机械厂工作。年少的他一直担任翻砂工,每天的工作是将铁熔化成液体后倒入用耐火砂做的模具内,冷却后再将零件从模具中倒出。在机械厂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这是最辛苦最危险的岗位——每天面对的是温度极高的铁水,酷热难忍不说,稍不留神便会烫伤。对此,郭洪志从没抱怨过,“那时候我就想起了几年前,每天清早挑水的自己,想起父亲说的那句人要肯吃苦。 ”在机械厂兢兢业业工作3年后,郭洪志又被分配到新华印刷厂工作了两年。
  1975年,当了5年工人的郭洪志迎来了人生的转机。文革时期,高考制度荒废,读大学靠推荐。依靠年少时爱读书打下的基础及工作中的勤勉表现,郭洪志被推荐去大学读书。
  此时,满怀欣喜的郭洪志在大学专业选择上与父亲产生了分歧:郭洪志想和父亲一样从文,父亲却希望他学医。 “我当时问他,你是觉得我写不了文章吗? ”对此,郭澄清回答说:“我只是想让你学一些能真真正正、踏踏实实地帮助到别人的东西,写文章做不到,行医却能做到。 ”最终,郭洪志听从了父亲的意见,去往青岛医学院医疗系读书。
  郭洪志说,大学阶段的学习,算是带他走进了医学的大门,以后的路,要长得多。大学毕业后,郭洪志被分配到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从此,这里便成为他从医和科研的阵地,也是从这里,他逐渐成长为名医。
  郭洪志每每跟朋友讲述这段经历,对方都会露出讶异的神情。他们“顺理成章”地认为,如今在医学界颇有名望的郭洪志,怎么也得是名牌大学毕业且有留洋经历,完全不曾想他竟然是一名连高中也没读过的工农兵大学生。工农兵大学生与名医之间的鸿沟,郭洪志如何完成的“龙门一跃”,亦是接下来我们关心的话题。

医学研究的三个“法宝”

  翻开郭洪志的简历——齐鲁医院首届、第二届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华医学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山东省神经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内多本医学核心期刊、杂志编委等身份标注着他在医学界的地位。先后承担国家卫生部、省“九五”攻关、省科委和卫生厅课题9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七项,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六项,发表具有较大影响的论著、论文200余篇等记载着他在医学研究上的努力。 1991年在国内率先提出 “急性脑血管病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特点”,2003年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建立了 “脑缺血并发MODS的动物模型”,近年创新性地提出 “脑白质疏松症与Binswanger(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标准”并被广泛引用,知网上其论文近万次的下载量,2000余次的引用量更是彰显着他在医学研究上的首创精神。
  说起自己的医学研究之路,郭洪志第一个要感谢的,还是自己的父亲。 “当时我刚工作没几年,日子过得还算安稳。可有一天,父亲找我谈话,问我‘你是将医生仅仅当做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还是想在这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在郭洪志心中掀起波澜。
(下转3版)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郭洪志:大医精诚济苍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