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31115期 >> 第10版:往事
陶埙:在德州的“复活”与改进



市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陶埙。王志伟 摄



  陶埙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考古学者根据地下发现的一些实物断定,陶埙的上限时间应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但从汉代以后,这种乐器则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虽然唐宋以来的宫廷和各地的孔庙中,还个别保存有陶埙的实物,但懂得并能够吹奏它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吴棠湖让古埙“复活”
  吴棠湖 (1824-1902),名浔源,原籍宁津县小店乡王庄人,后迁居河北省吴桥县城。他是清光绪元年(1875)举人,博学多才,擅长书法、篆刻,兼工音律。
  据传,吴棠湖对地下发现的一件古代陶埙产生兴趣,一心想把这失传多年的乐器恢复起来。经过几年的钻研,他终于把陶埙制造出来,还撰写了一部《埙谱》,后人把它命名为《吴棠湖先生埙谱》(以下简称《埙谱》)。吴棠湖所制陶埙,形状为梨形,5个音孔,吹孔在顶端,呈灰黑色,与近年在河南辉县殷代墓葬出土的相类似,是典型的殷代形埙。
  《埙谱》的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论;第二部分是埙的几种图形和说明,指出音调高低与体型大小成反比;第三部分是适合各音调埙的选曲。从《埙谱》的内容看,吴棠湖是有意识制造各种音调埙的。他究竟制造过几种音调的埙,现已无法考证。按《埙谱》中的埙图来估计,似乎是按七声音阶每调制成一种。
  据已故德州地域文化学者李孟才先生回忆,有《烂河山》中的《痴梦》,《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等。吴棠湖还把和尚们配笙管乐器念诵经咒填上曲谱,点名节拍(板眼),并把这一段有曲谱的经咒,也附在选曲的后面。他的这些做法,可以说是合乎实际需要,吹什么调的乐曲,就用什么调的埙,不用变换指法(俗称翻手),即可收到吹奏效果,大大减轻了吹奏的难度,无疑是非常科学的。
  《埙谱》所描绘的埙图大小不一,大的音低,小的音高。在表示每个埙的音调中,吴棠湖不用通行的工、尺字谱,而是用古代十二乐律来表示。因此,《埙谱》中就出现了“黄钟”埙、“大吕”埙、“太簇”埙等。充分表现出吴棠湖先生有浓厚的拟古、崇古思想。但是他复制出不同音调的陶埙,而又能吹奏《痴梦》《琴挑》等难度很大的昆剧,其造诣之深,可以想见。北京音乐研究院现保存有《吴棠湖先生埙谱》手抄本、印本共3种。但吴棠湖先生的手制埙,至今未能发现实物。

李雨村复制和吹奏陶埙

  李雨村(1885-1951),德州市西郊五里庄人,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音乐,是李氏陶埙世家的创立人。远在清乾隆年间,李氏家族的先人就有演习昆剧的传统。李雨村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音乐。青年时代,就对笙、管、笛、箫、三弦、琵琶等乐器,有较深的造诣。当听说吴棠湖先生的后人手中还收藏有《埙谱》和陶埙时,便托亲戚从吴棠湖先生晚辈手中求得《埙谱》手抄本一册,手制陶埙一个。李雨村当时立下志愿,决心将古埙吹奏技艺和制作工艺发扬光大。但是《埙谱》中,对于制埙的工艺流程和方法一无所有,这就必须独立思考,摸索前进。他几经失败,终于在上世纪20年代初,制造成功。
  当时德州及附近地区,职业的和业余的音乐爱好者,分为两个派别:一是平调派,以工字调(d调)为主;一个是高调派,以五字调(g调)为主。李雨村分别制出大小不同的埙,从中找出合适的平调和高调埙,逐渐定型。埙的颜色分赭红、瓦灰、墨黑3种,多数底部还印有戳记。印款共有5种:“大唐开元 (篆书)”、“建安六年 (篆书)”、“鬲津天泉(篆书)”、 “李雨村制 (篆书)”、“桃园老人李雨村制(隶书)”。李雨村所制埙,完全按照吴棠湖先生的原型复制。由于是手工制作,很难掌握分寸,每烧制一批埙,除破碎者外,音调准确的只占少数。
  李雨村复制古埙成功后,又在吹奏上下了很大功夫。他不但吹奏难度较大的古乐曲《三落》《梅花三弄》等,还能吹奏昆剧全齣的 《赐福》《观灯》等剧曲。李雨村还和附近各寺庙的和尚、道士及各地民间乐队(鼓乐户)交朋友,经常和他们合奏乐曲。德州永庆寺的和尚,一年一度到泰山“朝山进香”,每次都约李雨村同去。李雨村也披上袈裟假扮和尚,吹奏陶埙加入和尚的行列。因此遭到亲朋中一些 “卫道者”的非议与指责,但李雨村对这些指责置之不理。
  李雨村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烧制陶埙不少于十几次,每次从数十个到上百个,所制埙数以千计。李雨村为传播古埙文化,无偿地将陶埙送给城乡音乐爱好者。当时只要有人求到面前,总是满足要求。如各地庙宇的和尚、道士们,农村各地鼓乐户,俗称吹鼓手等,都曾得到和使用过李雨村赠送的陶埙。他们将陶埙与笙管合奏以吸引听众。据说,也有少数陶埙流入北京、天津、济南及附近各县的亲友家,还有一个被德县卫氏博济医院的德大夫带回美国。对音调不准的陶埙,则赠给不懂音乐的亲友作为古玩摆设之用。
  上世纪20年代初,山东省公署在济南开过一次博览会,李雨村将陶埙送去展出,获银质嘉禾章一枚,奖状是由省长田中玉签发。获奖的那个埙被留在山东省图书馆。上世纪20年代中期,德县博文中学校长王景文先生要去2个,分别送给北京燕京大学图书馆和济南齐鲁大学图书馆各 1个。1925年以后,德县的美国教会每年圣诞节开游艺晚会,都请李雨村先生到会吹埙助兴。
  李雨村的儿子李孟才(1914—2000),作为陶埙世家的第二代传人,在吹奏陶埙上造诣很深。早在15岁时,即1930年冬,李孟才先生在北京读书,恰逢北京市中小学在金鱼胡同美青年会大礼堂举行文艺汇演,他表演了陶埙独奏,吹奏了昆剧 《紫钗记》中《折柳》的一支《北寄生草》。第三天登了报纸,惊动了当时北京音乐、戏剧界的多位名流。
  1986年9月,以陈铎为首的中央电视台 《话说运河》摄制组,来德州拍片,约李孟才和其次子李钟汾,用陶埙吹奏古乐曲和《话说运河》主题歌,作为《话说运河》德州部分的一项内容。如今,李雨村的重孙李正荣,作为李氏陶埙世家的第四代传人,也时常在文艺演出中利用古埙吹奏歌曲。

李钟汾将陶埙改成八音孔

  陶埙在古代八音分类中属土音。从“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一音孔陶埙,到河南殷代遗址发现五音孔陶埙;从新石器时代两音孔陶埙能吹出小三度音程,到殷代五音孔能吹出七声音阶,期间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从殷代以后的一千多年中,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上,直到汉代才出现六音孔陶埙。
  汉代以后,这种乐器之所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主要是它不能与时俱进,没有修改和完善,很难表达人们越来越复杂的感情需要。李雨村去世后的50余年中,李雨村的侄子李百超和德州国棉厂技师董玉水,也曾比照李雨村的样埙复制过,并获得成功,但均未批量生产。
  李孟才的次子李钟汾,196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化学系,现任德州师专化学系副教授,是李氏陶埙世家的第三代传人。李钟汾童年时即学吹昆剧《观灯》的《尾声》。毕业后分配到乐陵第四中学任化学教师。根据需要,又兼任音乐教师,因而又学会风琴和手风琴。
  李钟汾在常年吹奏陶埙的实践中,深感用五音孔吹奏现代歌曲,实在难以表达歌曲的真实感情。于是他决心按着他祖父李雨村当年制作陶埙的工艺程序,试制多音孔陶埙。他先用粘土(胶泥)塑制成型,不加烧制。在试制中研究音阶和开孔位置的关系,孔径与音准的关系,音调高低与埙腔内径的关系等。经多次改进,一种既便于吹奏,音阶又齐全的八音孔新型陶埙试制成功。
  新型埙音孔的分布是:吹孔仍在顶端,前面6个孔呈反八字形排列,后面2个孔,在下半部平行排列,既增加了高音孔,又能多出几个半音。用新型埙吹奏一些现代乐曲,比较能运用自如了。定型以后,他接着开始研究烧制工作。经多次反复,已对温度阶梯烧制火候、时间等关键技术基本掌握。现在已能制成各种音调的陶埙。新型八音孔陶埙制成后,经省内外众多专家教授鉴定,完全合乎十二平均律。
  现在,李钟汾已经按照十二平均律要求,制成了有大小12个八音孔的套埙,完成了前辈的夙愿,在推动几千年古陶埙进化过程和改革中国的古老乐器方面做出了贡献。
  李钟汾于2008年11月,被评定为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埙)代表性传承人。
  目前,传统埙曲已载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陶埙也已被评定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报特约撰稿人 张明福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陶埙:在德州的“复活”与改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0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