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二年十月,刘博接受央视采访
二〇〇八年,刘博在汶川地震灾区为九十六岁的老人换药
刘博为钱学森执行保健任务
刘博(左三)与夫人李建红(右四)同母校德州二中的老师合影
(上接2版)该细胞系已被国家细胞库收藏。直到今天,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国内外几十个机构,还在利用它进行相关研究。
“当时博士毕业论文最少要求1.5万字,但我的论文只写了4000字。”回忆当年,刘博自豪地说。虽然字数不符合要求,但论文里没丝毫水分的 “干货”,还是让他顺利通过了。当年,刘博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胆道外科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好的医术只是一半,好的医德才是医生的全部。生死相托,永不言弃;肝胆相照,至精至爱
采访时,我们看到刘博的桌上,有一位女士的感谢信。信中说, 5年前她的丈夫查出肝癌,当地医生说活不过3个月。后来,她的丈夫到301医院接受了刘博的手术。刘博尽心尽责,每天一大早就来病房询问,周末也不例外。出于感激,这位女士还准备了红包,但被刘博拒绝了。刘博说: “病人恢复得好,我比什么都高兴。”刘博还给他们开一些最普通的药,说: “成分差不多,你们条件不好,没必要用那么贵的药。”如今,这位病人已术后5年了,依然很健康。
刘博常说,把病人当亲人,是医患关系的最高境界。
采访到了17点。这是刘博巡查病房的时间,我们随同前往。刘博说一位82岁的老人,病危入院,探查后确诊为急性胆囊炎,昨天上午10点刚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推开病房门,却不见了老人。邻床的病人说: “上午10点,老人的女婿已把能下床走动的老先生接回家了。”
见我们吃惊的样子,刘博说这样 “当日手术当日出院”的病例得益于他创立的 “一日病房”。2009年,刘博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肝胆外科 “一日病房”,主要针对胆囊切除等腹腔镜手术,术后一天就可出院,大大减少了患者原6至7天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4年多来,刘博带领团队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5000多例,尽管有三分之一是全国各地转来的疑难复杂病例,却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水平国际领先。肝胆外科的 “一日病房”已成为301的一个品牌,全国各大医院前来学习,各地患者慕名求诊。方便了病人,却苦了自己,刘博平均每天要做五六台手术,最多一天曾做了10台。
刘博有个习惯,即便是节假日,每天一睁眼就去医院去病房看看。有急诊,更是随叫随到。2007年,刘博为省部级以上领导执行保健任务一年,利用自己精湛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参加完成5例肝移植手术,没有一例出现并发症,创造了医院的新纪录。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刘博就提出申请,要求奔赴最前线。 5月13日,他跟随301专家医疗队赶赴灾区。在此后的52天时间里,最危险、最艰苦、最紧急的救助现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5月19日上午,刘博和医疗小分队背负沉重药品,涉险攀爬了近3个小时,到达一个因地震与外界失联的村。一位96岁的老人,因创伤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造成右下肢局部软组织坏死,小腿和足背形成脓疱。看到这种情况,刘博在完成每天的救助任务后,搭乘过路的拖拉机或者步行,每隔一天去给老人换一次药,换药6次以后,老人终于康复。本已绝望的老人避免了截肢之苦,激动得不停念叨: “感谢解放军,感谢刘大夫!”
德州是家,是永远的根和牵挂。愿为家乡多做事,愿为乡亲服好务
采访中,门外传来了乡音,武城的几个同志带着母亲来查病,人托人地找到了刘博。刘博二话没说,马上帮忙联系住院、检查事宜。
刘博说,这样找来的家乡人几乎每周都有。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只要找到他,他总是热情相待、竭尽全力帮忙。他说:“是家乡培养了我,为德州的父老乡亲做点事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刘博的夫人叫李建红,他们是德州二中的初高中同学。李建红7岁丧父,是母亲一个人拉扯长大的。相似的经历、共同的追求,让他们相知相爱、相濡以沫。李建红是山师大优秀的硕士毕业生,刘博在攻读硕士、博士期间,她一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刘博到齐鲁医院后,李建红辞掉了德州市发改委的工作,应聘到省教育出版社;刘博到301后,她又应聘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对于牵手20多年一同奋斗的丈夫,李建红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话:刘博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我为他自豪!
每次回到家乡,他们都要回母校看望老师。他们说,忘不了国家、学校每月给的5元钱助学金,忘不了馒头就5分钱的白菜汤的那些苦并快乐的日子。夫妻俩从2008年开始,每年拿出2万元在德州二中建立助学基金,资助家庭困难但发奋图强的学子;他们还多次向母校捐赠图书,总计达到了几千册。德州二中建校50周年时,刘博被评为十大优秀毕业生之一。
夫妇俩非常孝敬老人,他们北京的家两位母亲轮流住,每年还利用休假时间陪老人旅游一次,让老人颐养天年。
说起家乡人对他的种种赞誉,刘博说,无影灯照射下的物体,是没有影子的。我心头也有这样一盏无影灯,我力争做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看不到阴影。我是绝不会给家乡人丢脸的。
请他给家乡人民捎个话,他郑重地写下了 “感谢家乡培养,祝福德州安康”。话语如人般淳朴,却萦绕着悠长、醇厚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