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孙晓青:军人风骨 新闻情怀
——记解放军报社原社长

在海拔五千三百七十四米的高原哨所边吸氧边采访



2008年,在汶川地震灾区采访



1971年,在云南边防部队当兵



  (上接2版)其中 《撼动王座的旋风》获得首届全国体育报告文学一等奖和 《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 《石碑胡同4号》获得第11届亚洲运动会优秀文艺作品一等奖、第二届全国体育报告文学二等奖和第四届 《十月》文学奖。
  孙晓青的作品也引起了电影界知名导演的注意。 1998年,电影导演戚键请孙晓青和缪鲁以中国女篮国手李昕出任奥神男篮主教练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一个剧本。
  写完之后,剧本定名为 《女帅男兵》,由蒋雯丽、陈宝国主演。电影受到好评,还获得了1999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其中,孙晓青和缪鲁获得优秀编剧奖。
  有人曾问孙晓青, 8年的体育记者,给你带来了什么?孙晓青几乎脱口而出:竞争。
  他说,竞争给他的记者素养里注入了一种宝贵的品质——争分夺秒,绝不偷懒,抢抓新闻,写出特色。
  他还说,在竞争中所迸发的,是激情,是一种因热爱而负责,因负责而玩命的敬业精神。
  1993年,当了8年记者的孙晓青开始走上领导岗位,历任总编室副主任、时事部主任、副总编辑,南疆军区副政委。

  

情注基层心忧天下捧回中国新闻奖

  熟悉孙晓青的同事知道,下部队采访,他最爱跑条件艰苦的边防哨所。在他看来,越是条件艰苦的环境,越容易发现感人肺腑的故事,也越能钓到新闻的“大鱼”。
  但是,高原哨所多位于海拔5000米上下,大风肆虐,高寒缺氧,环境险恶,有时还会遇到一些危及生命的事故。
  有一次,孙晓青陪同军报记者深入阿里高原采访。在海拔4900米的龙格拉达坂,他们遇见了某汽车团为边防连运送物资的一辆运输车。该车因机械故障而抛锚,一位排长带着两个兵已经在车厢上坚守了6天。
  3天后,当孙晓青他们完成采访任务返回时,运输车竟然还在那里。所幸运送备件的救援车已经赶到,官兵们正在抢修车辆。而就在不远的山坡上,一具被野狼咬得残缺不全的牦牛尸骨赫然在目。
  孙晓青和随行记者赶紧停车拍照采访,一名战士突然指着一个记者说: “首长,他的鼻子流血了。”
  当时,这名记者的处境非常危险,海拔4900米,寒冷缺氧,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突如其来的高原反应使他一度昏迷不醒。好不容易走了出来,天已经黑透,医生诊断是心肌缺氧缺血,经过处理才有所好转。
  而这种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几乎成了他在高原哨所采访中的家常便饭。但是,孙晓青不仅不觉得苦,反而甘之如饴。
  就在去年初,已是60岁的孙晓青,不顾别人的劝阻,仍然坚持亲赴西藏采访,并且在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达站与官兵共度除夕,一边吸着氧气,一边坚持采访写稿。
  他经常说,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入虎穴”当然会有艰辛甚至风险,但是 “得虎子”的愉悦和快乐却是 “不入虎穴”的人永远品尝不到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播下龙种,决不会收获跳蚤。
  孙晓青经常以 “永远在路上”自励,并乐此不疲。他对自己最满意的,就是不管他当部主任还是做社领导,始终没有搁笔。他一向主张亲力亲为,不动笔不署名。
  1999年,孙晓青担任时事部主任的时候,收到了 “勤奋”赠与的一份大礼。当年,李登辉公然抛出 “两国论”,国内外舆论哗然。如何才能深刻地揭露李登辉的反动本质,把这一场斗争引向深入?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孙晓青与时任评论部副主任的谭健合作,一气呵成,连续4天推出了4篇评论——《“实力”救不了李登辉》 《“挟洋”救不了李登辉》 《“国际分裂逆流”救不了李登辉》 《假借 “民意”救不了李登辉》,分析驳斥了李登辉分裂祖国所依仗的 “四张牌”。这组评论经新华社全文播发,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媒体和香港 《文汇报》等海外华文报纷纷转载,互联网上, “四张牌”一时也成为多家网站的热门话题。
  这组评论传递了人民解放军捍卫祖国统一、反对台湾独立的坚定声音,有力地配合了我国政府的对台斗争。孙晓青和谭健也因此捧回1999年度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

  

搭乘报网两翼,打造现代军事传媒 “旗舰”

  2005年1月,孙晓青升任解放军报总编辑, 2009年12月任社长。 2012年4月退休。
  就在孙晓青主持解放军报期间,他的所思、所为一直围绕着布局军报的未来。
  他给军报提出了一个命题:基于效果的传播。当时,许多人认为,作为军队喉舌的军报,没有什么市场压力,完全可以躺在“公费订阅”的摇篮里享受皇粮的滋润,不必担心发行。但是,孙晓青不这么认为,在他的眼里,市场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一种是无形的。 “即使公费订阅的报纸,读者不看,也不能算是有市场。”
  一定要让官兵喜欢军报!2006年1月1日, 《解放军报》进行了一次改版。简洁、大方、富有冲击力的版式,丰富、好看、军味更浓的报道……新版军报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紧接着,解放军报社主办的《解放军画报》和直面市场的《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也相继改版,进一步突出了特色,丰富了内容,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纸媒市场发行量稳中有升。
  2008年,孙晓青在总结军报改革的实践中提炼出了 《追求军事新闻的有效传播》的论文,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该论文荣获2008年中国新闻奖论文类一等奖。
  在让传统纸媒与时俱进的同时,孙晓青更加关注新媒体的发展。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体的风起云涌,军报人意识到,如果还是固守报纸单一发展的模式,报纸必将走进死胡同。 2009年,军报党委提出一个新的思路:以报纸为基础,以网络为牵引,通过报网融合打造现代军事传媒旗舰。
  孙晓青鼓励记者当尖兵打头阵,鼓励专版编辑到网上 “圈地”,直接介入办网。一些编辑记者也主动请缨,创办了一批特色频道。
  2011年8月1日,国防部网站正式上线,中国军网也以崭新的面貌面向读者。报网融合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通过纸媒编辑直接办网,激活了冗余资源,同时借助网络平台与网民互动,形成大量的新闻资源,又可以为报纸所用,推动了报纸版面的变脸。这种传统报人向网络传播领域的渗透和进军,被孙晓青称为“二次创业”,继而,解放军报社叫响了 “靠学习推进报网融合,靠奋斗实现二次创业”的口号。
  如今,解放军报社既有文字为主的军报,也有图片为主的画报;既有传统的纸媒,又有时尚的两个网站——国防部网和中国军网;既有面向部队的报刊,又有主打市场的刊物。解放军报社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三报五刊两网两社的军事传媒 “旗舰”。

  

不管离家多远,难忘 “人生之根”

  虽然不在家乡成长,但是无论走到哪里,孙晓青都没有忘记自己的 “人生之根”在乐陵。他坦言,从小到大,乐陵对于他而言,就是一个概念。即便如此,但凡有人问起他的家乡,他都毫不犹豫地自报家门——乐陵,还总是认真地补充一句:就是出产金丝小枣的地方。
  2009年国庆节,在母亲的提议之下,孙晓青第一次踏上家乡的土地,认祖归宗。在他过去的想象中,家乡不过是黄河故道边的一个贫穷小县。但是踏上乐陵枣乡大地之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他感到既新鲜又自豪。他第一次强烈感觉到,他对家乡包括对父亲的了解太少了、太晚了。
  今年9月中旬,乐陵将举办的小枣节,孙晓青已经收到邀请。他告诉记者: “我的父亲是一个家乡情结很重的人,直至离开人世,都乡音未改。晚年多次回乡,还出资10万元给他的村子修了一条柏油路。现在父亲不在了,我愿意接过接力棒,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采访最后,我们邀请他为家乡写一段祝福的话,他想了很久,然后一笔一划地写下:
  德重如山
  州固似磐
  家国是根
  乡情永在
  细心的人会发现,这是一首“藏头诗”,开头4个字连起来读就是“德州家乡”。
  前一段时间,乐陵市党史办编纂《红色乐陵——枣林烽火故事集》邀请他作序,他欣然应允。在序言中,他写下这样的一句话:“在人类的情感世界中,乡情是一种最难割舍且具有遗传特性的情愫……人和树一样,都有根。树的根扎进大地,人的根长在家乡。人生在世,不管走到哪里,家乡总是富含养料的生命之源。对家乡了解越充分,联系越紧密,吸取的营养也就越丰富。 ”□本报记者 梁希东 任立松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孙晓青:军人风骨 新闻情怀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