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城区积水,如何排得更快

雨后,我市天衢中路与湖滨中大道交界路口积水严重。刘剑摄



  今年夏天下雨似乎成为一种常态,大雨过后,市民明显感受到了大雨留下的 “后遗症”——积水,这些积水存在于城区的多个地方,给市民出行带来了不便。
  那么,积水问题为何形成又该如何解决?

短时强降雨的冲击

  今年夏天,市民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今年雨水特别多,或是连续几日绵雨不断,或是刹那间大雨倾盆。
  来自市气象局的数据也表明,这的确是个多雨之夏:从6月份至8月8日,全市降水量达556.3mm,较去年多20.2%,较往年平均水平更是多出111.1%。并且,今年短时间内强降雨的现象尤其突出:7月9日4小时内强降雨60mm,7月15日两小时强降雨50mm,7月29日40分钟内降雨超过40mm。
  据市城管局城市防汛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短时间内出现强降雨,给城市排水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不怕长时间绵雨不断,就怕短时间大雨倾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7月15日为例,这天两小时内强降雨50mm,德城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这样这两小时内落在德城区里的雨水约为150万立方米,如此大的水量,很难在短时间内排空。
  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他们曾对中心城区的排水防涝能力进行过评估,正常条件下,日降雨50mm,不会产生积水现象;日降雨100mm,部分低洼地段会出现小范围积水现象;日降雨超过100mm,部分低洼区域会出现短时间30cm积水现象。但今年7月份以来强降雨情况为10年来罕见,因此部分地段出现了积水情况。

设计缺陷导致部分路口易积水

  8月7日晚,记者来到天衢中路与湖滨中大道路口,此时雨还未停,而路面上的积水已没膝盖。据在威海市商业银行德州分行工作的贾先生反映,他每天上班都会经过这个路口,今年夏天以来,这里可以说是“逢雨必淹”。
  贾先生所言并非夸张,在德州市城建档案馆管线管理科,记者见到一张《德州市区防汛态势图》,在这张图纸上,上述路口被列为“易积水地段”。科长孙书江告诉记者,这个路口容易积水,与地面高程和排水管线埋深有关。
  随后记者通过德州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系统对该路口进行了分析。记者首先在该路口中央附近选取一点,查询到其高程为18.04米,管线埋深为1.8米。而后在该路口东西南北4个方向30米—60米之间选取4个点,测到其高程分别为18.30米、18.25米、18.28米、18.07米,管线埋深分别为0.95米、0.55米、0.95米、1.05米。
  以上数据显示,该路口周围4个方向的地势均比路口处要高。 “水往低处流,再加上路口处管线埋深比周围深,所以,不管是地面上的水,还是地下管线里的水都会往这个路口汇聚,短时间内遇到强降雨,必然会积水。 ”孙书江说,“这也说明建设时,这个路口存在设计方面的问题。 ”
  同样积水严重的,还有汽车站西邻东风路地道桥,市民普遍反映,每逢大雨,这里几乎无法通行。记者同样查询了此处的高程,发现地道桥最低点与距离此处240米处公路的高程差距达4.72米,如此悬殊的高程差距,必然会导致大量雨水向此处汇聚。

雨污分流,打通“肠梗阻”

  记者从城市防汛办公室了解到,自2004年以来,经过不断投入建设,由道路排水、防汛排涝沟渠、调蓄水系、泵站、自流涵构成的中心城区防汛排涝体系基本形成,但仍有一个短板不得不正视,那便是雨污混流的排水体制。
  雨污混流,顾名思义,即雨水和污水通过一条管线排出。这种体制带来的影响即是,多雨时节,大量的雨水和污水混杂在一起,冲击着污水处理厂,而我市目前的污水处理能力约在8万立方米/日,根本无法应付如7月15日那天150万方的水量。于是这些水要么直接排向河道,要么在管线内聚积,前一种情况会导致河道水域的污染,后一种情况则会污水外溢,另外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生活垃圾,经常造成管道“肠梗阻”。
  城市防汛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雨污混流体制下,污水平时存贮在排水防涝主沟渠内,占用了本该在汛期用于储蓄雨水的空间,这使得沟渠的调蓄能力大大下降。
  据了解,过去,我国许多地方普遍采用雨污混流的体制。在德州中心城区,德城区与运河经济开发区均采用雨污混流的体制,而建设较晚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则采用了雨污分流的体制,污水会通过污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雨水则通过雨水管道进入河道,这样既减轻了污染,又提高了排水效率。
  今年汛期以来,城市防汛指挥部发布黄色预警两次,橙色预警三次。由于启动预案及时,市城管执法局、市公安局采取措施得力,目前没有造成人员生命财产损失。遇有险情能快速反应、合理化解决值得欣慰。但若要根治城区“水患”,仍然要从源头抓起,从设计抓起,从建设抓起。
  今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鲁政办发〔2013〕15号文件,文件要求,2014年年底,全省各城市和县城要在调查摸底和原有城市防洪、排水专项规划基础上,编制(修编)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 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在此基础上,再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形成排蓄结合、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目前,我市相关部门正在研究落实。本报记者 张晓航 见习记者 张莹 本报通讯员 李宁 太雷 旭庆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城区积水,如何排得更快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德周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