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鲁燕(左)为客户讲解育婴知识。杨玉娟摄
德城区天衢中路尉署社区阳光大嫂家政服务中心,每天来往行人络绎不绝,找保姆找月嫂找陪护,甚至,只是单纯找“姚姐”说会儿知心话……而她们口中的“姚姐”就是姚鲁燕。
57岁的姚鲁燕曾是一名下岗职工,2008年她开办了家政服务中心,不仅让众多下岗女工实现了再就业,更让她们获取了再次踏入社会的信心和动力。
下岗后,她成为一名月嫂
姚鲁燕原是德州造纸厂的一名工人,1994年,因单位效益不好,她下岗了。 “当时上有老,下有小,总不能闲着啊。 ”姚鲁燕说,刚下岗那会儿,自己也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最开始,她租来几间房舍,养起了鸭子。 “养鸭子可真不是个轻松活,喂食、喂水、打扫卫生,一天到晚都闲不住。 ”姚鲁燕告诉记者,累点没事,最让她头疼的是鸭子得病。养了一年鸭子,赔了两千多块钱,姚鲁燕最终放弃。
之后,她卖过鞋,摆过地摊,用她的话说,“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
2003年前后,月嫂这一职业在德州兴起。姚鲁燕认真分析了自己的性格和特点:热心肠、有耐心、有亲和力、喜欢孩子等等,她觉得自己更能从孩子身上找到满足和快乐。 2004年初,姚鲁燕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到北京参加职业月嫂培训,“那时我已经将近50岁,很多人都不理解我的做法。 ”
在北京,姚鲁燕一待就是半年多,这里面的艰辛,也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得到。 “既然出去学习,必须学好了才能回来。 ”姚鲁燕说,两个月的培训期间,她认真地学习月嫂知识,考取了相关资格证书。学完后,她又在北京干了半年的月嫂。这半年里,姚鲁燕每天只睡几个小时。这让她体会到了当月嫂的不容易,同时也收获了客户的信任与认可。
从北京回来后,姚鲁燕开始了自己的月嫂生涯。 “那时候,很多人对月嫂并不认同,月嫂工资也比普通保姆高不了多少。 ”但是姚鲁燕认真照看每一个孩子,知名度越来越高。
艰难的创业
后来,由于所在的家政公司因种种原因需要转手,姚鲁燕一方面碍于逐渐下降的体力精力,一方面得益于职业月嫂生涯的各种实践操作,便把目光转到家政公司上面来。2008年,姚鲁燕成立了自己的家政服务中心。
尽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创业之初所面临的困难远远超出了姚鲁燕的想象。简陋的办公条件、家政服务员的种种顾虑,更让她着急的是,公司成立之初电话压根儿不响,没有人找她联系业务。等不到电话,姚鲁燕就对自己说:“天上不会掉馅饼,活不找我我找它! ”她每天去城区各大医院、沿街门市推销,看有没有人需要陪护、保姆或者钟点工,逢人就发名片,有空就介绍业务。 “那时候去银行办理业务时都顺便给工作人员发几张名片。 ”姚鲁燕笑着说。
慢慢地,从擦玻璃到疏通下水道,从家庭保洁到月嫂育婴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凭着一腔热忱,姚鲁燕终于打开了市场。
让家政员收获成功与自信
到姚鲁燕这里从事家政服务的,绝大部分是农村妇女或城市下岗女工,要么家庭困难,要么经济紧张,如何真正帮助她们,成为姚鲁燕必须面对的问题。
“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的困难,不能从根上改变现状。 ”姚鲁燕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帮助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到钱,实现自己的价值才是关键。 ”
2009年以来,姚鲁燕开始着手把推动家政人员素质提升作为重要内容,聘请专业人才为家政服务员们传授催乳、老年护理、家庭厨艺等方面的技能。尤其结合城区育婴方面的庞大市场及自己的多年的经验,姚鲁燕开始“收徒讲课”,亲自培训育婴师。
38岁的沈金枝是一名下岗职工,从事家政服务行业已有5年的时间。5年前,沈金枝下岗,家庭也陷入了困境。 “那时候她生活困难,整个人也没有精神。 ”姚鲁燕说,后来沈金枝跟她学习了育婴师,有了一技之长,“现在沈金枝月工资能拿到6000块钱,这就是技能改变命运。 ”而像沈金枝这样,经过姚鲁燕培训上岗而摆脱困境的就有30余人。
如今,会催乳的育婴师、能花样做饭的保姆、会医学护理的陪护……家政服务员们凭借 “一专多能”早已成了市场的抢手货。
“从下岗职工到每月能挣三四千块钱,家政服务员再不是低声下气的‘小保姆’,而是让人尊重的专业技术人才。 ”姚鲁燕说,如今自己已将近60岁,但是她仍然闲不下来,她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下岗职工收获成功与自信。
□本报记者 刘平 见习记者 尹晓燕 本报通讯员 杨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