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 “中国北方人因空气污染比南方人减寿5.5年”,7月10日,中国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回应称,该结论缺乏实证,有失偏颇。而就在前一天,据新华社报道,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开“抱怨”称,世界上四大尴尬部门,中国环保部位列其中。 “环保工作涉及部门多,许多职能出现交叉重叠,水里和陆地的不是一个部门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是一个部门管。 ”周生贤表示。
而与周生贤言论相映照的是,地方环保局长今年囧态十足:“红豆局长”、“牛奶局长”、“游泳局长”等词汇红遍网络,多个地方环保官员被推上风口浪尖。
“环保部的尴尬,说白了就是环保工作的尴尬,环保部长‘亚历山大(压力山大)’。 ”上海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彭理正向记者坦言,环保职能的分工等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环保工作还是很难统筹规划和执行,摘掉“尴尬”的帽子需要走很长的路。
尴尬来自哪里
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升格为环保部,被寄望能根本理顺环境部门、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整合,提高工作效率。而5年过去了,周生贤为此自我解嘲仍“尴尬”。
据《人民日报》报道称,当前的环保现状和愿景有明显差距:一方面,从中央至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喊环保、抓环保,力度之猛烈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牛奶河”、“雾霾天”、“毒土地”等环境污染问题不时出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向记者表示,当前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任务还未完成,而环境污染问题又需要解决。“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很难避免,两者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
“当前的环保执法方式通常是简单地下行政命令,对污染企业关停、整改,这样往往收效甚微,因为没有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源没有改变。 ”周宏春表示,国家应对公共政策进行综合协调,如将扶贫和环保结合起来,将资金用于地方企业的改进。这样,从地方政府到企业,都会得到收益,并积极配合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
地方环保职能不独立
周生贤坦言,眼下的环保,环境管理体制不顺、能力支撑不足和法制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
环保部的一项统计显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消耗了全国42%的煤炭、52%的汽柴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全国三成。同时,这些地区每年出现霾的天数也在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200天。
城市环保如此艰难,更别说地方环保。一位曾就职于江苏常州市环保部门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一些地方领导把投资者视作 “上帝”,比如,有的招商项目污染严重,部门不想考虑,但当地领导要求审批就不得不上。所以一些建设项目在执行时,只能边上车边买票,或者先上车后买票,甚至上了车也不买票。
该人士告诉记者,在有些地方,环保部门的处境很尴尬:严重污染企业被树为经济发展的 “功臣”,而环保部门往往因认真执法而不受当地市民欢迎,那些恪守职责的环保局长处处碰壁。
化解尴尬需合力
环保尴尬到底如何破解?周生贤的言论给外界抛出了一个疑问。《人民日报》评论称,环保尴尬需全民总动员,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合力。
相关媒体报道称,环保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协调起来确实不易,治污的重任不是环保部门一家能独立完成的。《人民日报》称,化解这一尴尬,需要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立起与当地环境容量、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中央层面,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考评。
“以罚代管的做法,是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加剧的一个原因。 ”彭理正认为,由于有了排污费的收入,污染企业花了钱,就如吃了定心丸,喂肥了地方环保部门,部门也成了创收余地大的好单位。他建议,以“费改税”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环境税改革,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海兵则建议,中国应当推行“首问负责制”,群众向有关部门举报后,由受理举报的单位负责到底,有需要转的文件应当是通过政府内部转发,而不是由举报群众主动报给相关单位。
据《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