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们在做随堂作业。
小记者们认真听课。
7月9日,德州日报暑期小记者培训班开课。
上课铃刚一响,德州日报大讲堂的孙老师就以小游戏的形式将小记者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
“同学们好! ”孙老师用兴高采烈、无精打采、严厉傲慢三种不同的语气向小记者们问好,而小记者们的应答声也随着老师语气的不同而发生了改变。
“我说话的语气、音调的高低、表情、神态、肢体动作不一样,你们的感受一样吗? ”孙老师问道,小记者们都摇摇头。
“同样的,同学们将我说话的动作、语气、神态落实到笔上,也一样能表现出我的性格特点,这就是细节的作用。 ”随后,孙老师引出了这堂课的主题:写作要善于观察生活,注意生活中的细节。
“尤其是描写人物的时候,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句话都能反映出他的性格、心情等等。 ”孙老师强调,在写作之前,一定要注意观察采访对象,这样描写的形象才能够生动传神。 ”
细节的能量有多大?具体形象的描写可让人“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细节描写能够赋予人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赋予中心以光华。
为了让小记者们理解的更加形象,孙老师让每个小记者向邻座借钢笔,让其他人从简短的对话里,描述这名小记者的性格特征。
“我的钢笔忘带了,可以借我一支钢笔吗?”范依依小声向邻座刘卓文问道。
“在我铅笔盒里,自己拿。”刘卓文头也不抬地回答。
“第一位同学的特点是什么? ”孙老师启发大家。“文静、有礼貌、胆怯……”
“第二位同学呢? ”“大方、不拘小节、不想搭理人……”同学们说出一长串形容词。
从这些对话中,孙老师带领小记者们总结出10多个描写人物性格的词语。“这在今后的写作中都可以运用到。 ”
模拟场景结束后,孙老师让同学们根据内容写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以前的时候觉得作文特别难写,听了孙老师的课才知道,最大的问题是缺少细节,只要多看多听,相信我也能写出好作文。”最先完成作业的小记者名叫侯洪洋,来自庆云实验小学。他告诉记者,今天上完课后,觉得多观察让作文好像变得简单了许多。
年纪最小的小记者名叫刘昱泽,今年才8岁,却是班里听讲最认真的学生之一。他告诉记者说,看到电视上的记者他很羡慕,也想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 “现在有些字我还不会写,但我一定会努力写好文章,将来成为一名大记者。 ”
□本报记者 曹清 见习记者 张莹 屈大鹏 实习生 王钊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