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党性弥坚 乡情更浓
——访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
作者:赵红卫尹滨周坤

本报采访组向老人敬献我市书法家刘文海书写的《毛泽东词选》



张全景为本报创刊25周年题词





  

张全景简历

  张全景,男,汉族, 1931年12月生,山东省平原县三唐乡姚屯村人。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全国政协第八、九届常委。
  1942年-1945年曾先后就读于平原师范附属小学、平原师范。
  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德州、聊城地委工业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办公室主任,德州市委副书记,德州地委政治部副主任、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核心领导小组成员、组织处长、副部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纪委书记。
  1991年2月至1994年10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1994年10月至1999年3月任中共中央第14任组织部部长。
  1999年3月至2001年3月任中共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 “三讲”教育联席会议负责人。
  2000年至2005年任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后任顾问。
  2013年6月8日,被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聘请为名誉会长。
  这是坐落在北京长安街西延长线木樨地的一处普通院落。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幢14层居民楼,沿街矗立。中组部前部长张全景就住在这幢普普通通的居民楼上。
  6月30日上午,我们《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采访组一行拜访了张全景。走进老人的家,几组简单的沙发、一张茶几、一张餐桌,角落里一株郁郁葱葱的绿植,与普通市民家的摆设一样的简单和质朴。
  由于我们的到来,本就狭窄的客厅一下子显得拥挤起来。 “来来来,随便坐。 ”张全景一边和我们握手,一边随和地说:“老房子就这点不好,客厅太小。 ”老人头发虽已花白,但腰板笔直,精神矍铄。在两个半小时的采访交流过程中,张全景不但思路清晰,更显示了超群的记忆力,对于几十年前的旧事,他能够详细地说出时间、地点和细节。
  几句简单的寒暄过后,采访很快切入正题。了解到我们的来意,张全景非常高兴。他说:“我经常阅读《德州日报》,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你们办的《德周刊》,有很多关于德州风土人情的报道,可读性强,我很喜欢看。 ”他停了一下,说,“我今年82岁,在德州生活、工作了40年。这40年的工作和学习经历,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础,对于我后来工作中的理论思想、工作方法的形成至关重要。我的根在德州。 ”

15岁参加革命

  1931年,张全景出生在平原县三唐乡姚屯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的张全景,14岁那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平原师范学校。但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并没有多少机会留给他继续深造。在平原县城仅仅上了3个月的课,国民党的还乡团就把县城搅乱了套,学校不得不停课休学。
  张全景却没有因此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次年,得知村里开办学校,张全景立马兴致冲冲地找到老师申请入学。但是,学校开设的都是小学课程,张全景已经小学毕业。老师建议他一边给一二年级教课,一边自学,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再辅导他。
  就这样,张全景成了一名小学教师。虽然只接受了3个月的师范教育,张全景却教得有板有眼,不但教学质量好,而且管理上也有一套好方法。教育学生以“启发式”代替“填鸭式”,管理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废除体罚。不久,他被调到一所中心小学任校长。他不仅善于总结实际教学管理的经验,而且研究理论专著,如凯洛夫教育学,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他虽然年龄不大,学生们却很听他的话。有一次,村里请来了一个戏班子,连唱3天戏,张全景却做到不让一个学生缺课。
  1946年6月,经过老师推荐,张全景被调到当时的平北县六区区公所工作。在那里他结识了区长刘生民等一大批共产党的干部,他们中有从延安受过教育回来的“老革命”,也有当地土生土长的共产党员,大家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共同进步,年轻的张全景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
  1948年,为了迎接解放后教育工作需要,中共山东分局 (时称)和省政府在青州组织全省的部分骨干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共2000多人进行培训。就是在这次培训班上,张全景第一次比较认真地学习了部分马列著作、第一次接触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张全景回忆说,当时主要学习的材料是毛主席的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业余时间就到图书室看书学习。自己当时只带了3块钱,全部买了书,有 《毛泽东选集》、《大众哲学》、《上饶集中营》等。
  回忆那一段革命生活,张全景说,当时我们党的农村基层干部大都没有文化,思想进步教师实际上成为一个村经济、文化、政治工作的核心人物之一,学校也成为政治工作的阵地。教师除了给学生上课,还参与党的政策、时事政治宣传,参与发动组织群众进行土改反霸斗争,这为他以后的成长和从事其他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正直的老党员

  在教育工作上的出色表现,使得张全景很快引起了上级组织的注意,1951年,他被调入德州地区工会办事处(通称地委)工作,此后的50多年间,他从地委到省委,最后到中央组织部,基本一直都是从事组织工作。无论是资历还是工作经验,都深受同行们的敬重。而大家最佩服他的一点,还是他的正直和对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
  2006年,已经从中组部退下来的张全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一个县有11个副县长,他脱口而出:“官多为患。 ”此话作为专访的标题,被“重中之重”报道出来,随后国内外上百家媒体竞相报道,引来一片热议。绝大多数人投以敬重之情:“这位老党员敢说真话! ”也有个别人说,“这话怎么在位的时候不讲呢? ”其实,张全景还是中组部部长时就讲过多次,只是没有被公开报道并热炒起来而已。
  张全景没想到这么一句话竟让他成为媒体的焦点,为此感慨赋诗一首:“文章讲话万千言,莫如四字波浪翻,惹来众议说长短,赤诚为党在心间。 ”
  赤诚为党,实事求是,使得张全景在工作中显得无所畏惧,敢说真话。2002年,张全景前往甘肃省庆阳地区调研。这是当年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许多县还处于贫困境地。调研结束,他连夜赶写了一个向中央汇报材料,其中实事求是地谈到了许多在地方普遍存在却不怎么敢碰的敏感问题,比如退耕还林政策的调整。庆阳地区丘陵占60%左右,干旱少雨,如不种树种草,恶劣的生态环境很难改变。但原定8年不变的政策,两年就变了,庆阳种植的45万亩林地没有享受到退耕还林的优惠。材料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多位领导人做出批示,庆阳市领导专程赶到北京来感谢张全景。

永不退休的组工干部

  就在我们采访的前两天,张全景应邀为延安精神研究会做了一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报告,对我们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现实意义作了深入阐述。 (下转3版)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党性弥坚 乡情更浓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天南地北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