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30705期 >> 第10版:往事
德州北门的传说

1956年的德州北城内门。



  德州古城的北门名曰 “拱极门”。德州人都知道自从明初修完砖城墙后,德州北门就一直形同虚设,很少开过。
  此事有多种说法,最多的是,因此门犯“太岁”。 “太岁”为道教神明的尊称,是对应天地神煞的领导。太岁为众神之首,众煞之主,不可冒犯。只要冒犯皆会导致官运纠缠、仕途阻滞、投资失利、人事不和及感情离合,严重者有意外血光之灾等。而德州城的北门竟冒犯了“太岁”,所以自修好后就不敢开启。
  另有传说,德州北门不仅犯“太岁”,而且与北京金銮殿上皇帝的宝座成一条直线,故皇帝下旨:永远不允许开启。
  据传说,明朝宰相刘伯温在修北京城时,只看了北京当地的风水,却没注意到几百里外德州城北门的位置。等修完紫禁城、金銮殿后,朱棣登基坐殿处理朝政时,只要抬头往金銮殿外观看,就会感到有一道亮光刺他的眼。开始他不太在意,可长时间老是这样,这位本来就心虚的皇帝,就产生了些怯意和疑虑。
  某日,早朝完毕朱棣特意留下刘伯温,皇帝问:“刘爱卿,我为何一抬头向外看,总感到有一道亮光刺我的眼哪。 ”刘伯温说:“请我主,允许罪臣前去观看。 ”朱棣说:“赦你无罪,前来无妨。 ”
  刘伯温起身走到皇帝的宝座前,转身向北仔细一看,大惊失色,跪倒对朱棣说:“回禀陛下,罪臣该死。 ”皇帝不解。刘伯温答:“罪臣在设计紫禁城的中轴线时,没注意到几百里外德州城的北门,此门原本就犯‘太岁’,而今又与紫禁城的中轴线同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陛下坐朝时,只要德州的北门开着,就会有道亮光耀陛下之龙目。此事是罪臣疏忽,请皇帝赐罪。 ”
  朱棣听后,认为刘伯温不是故意而为,就说:“朕可赦你无罪,但你必须立即找出破解的办法。 ”并说:“事后要查一查,是谁修的德州城,他修城时为何要触犯‘太岁’?
  刘伯温说:“启奏陛下,修城的二将无知,城池修好后就已受到处罚。今日之事确实是罪臣疏忽而至。再说德州城在先、京城在后,如再治他们的罪,实不在情理。 ”
  朱棣问:“你说怎么办? ”刘伯温忙说:“只要将德州城的北门关闭,永久不开就行了。 ”
  朱棣在靖难之战时,就对德州有成见,总想找个理由治一下德州,可经刘伯温这么一说,朱棣只好暂时作罢。他传令下旨:“德州城北门犯‘太岁’,永远不允许开启。 ”从此,德州城的北门也就形同虚设了。
  由于此处交通不便,致使德州城北头的城墙附近 (现胜利街),虽有不少军政衙门驻在此处,又有不少的庙宇,可此处却只有威严而也无繁华之感。使得北城墙内有好多空闲的湿地,埋了不少的坟墓,显得很荒凉。 “德州城真是怪,城里可以埋棺材”的民谣就指此地。
  实际,德州北门长期不开的主要原因是:明初德州在修砖城的同时,还在城北修了 “十二连城”。哪知“十二连城”大部分的主体工程刚刚修好,甚至有的工程才建了一半,朱家内部为争皇位的“叔侄之战”就开始了。
  朝廷大将李景隆,在白沟河被燕军打败撤回德州,燕军随即追来,还没有完全建好的德州“十二连城”,就仓促用于战争了。
  三年的靖难之战,百万虎狼兵拉锯血战于德州,无辜的百姓惨遭征战、掠夺、饥饿、燕兵报复性的屠杀等,使德州大地白骨遍野,城北的“十二连城”成了数以万计的士兵和德州百姓的坟墓,此处成了无人区。
  连年的战争,致使德州城北无人、无村、无路。多年来,虽说德州被称为“九达天衢”,系九省御路的必经之地,可御路却是出德州走向西北,进入景县而去北京的。直接从德州向北的路并不发达,时至解放后,直到修了京福高速后才略有改观。由此可知,古时德州古城的北门,开与不开并无大碍。
  因此,德州城只有三关 (东关、西关和南关),唯独没有北关,也就留下了“德州城真是怪,北门外边无村寨”的民谣。
□随心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德州北门的传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0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