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费者维权意识调查
免费陷阱、强迫交易、退换困难、隐性消费、服务态度差……消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糟心事让消费者防不胜防,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德州消费者持什么样的态度?会采取哪些行动?对此,记者通过在公共场所发放问卷进行了调查。
过半受访者吃亏后认倒霉
在消费过程中遇到过糟心事的受访者不在少数,记者调查显示, 62.7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过损害。
但是,仅有33.33%的受访者会向有关方面要求合理赔偿或补偿, 66.67%的受访者表示不会要求赔偿,宁愿吃亏自认倒霉。
“消费过程中遇到烦心事,我一般也就是跟商家理论理论,如果人家不承认,也就认了,最多以后再也不会在这家店里买东西了。”在医院工作的陈女士说自己遇到消费侵权事件时能忍也就忍了。
调查中,与陈女士一样选择 “忍了,以后不再购买这家的商品或服务”的受访者占到所有被调查者的63.73%,另有21.62%的消费者选择 “与商家协商解决”,很少有人选择 “向工商、消协投诉” “媒体曝光”或“向法院起诉”。
“虽然知道一点维权知识,但觉得没吃多少亏就没有放在心上。”陈女士说自己不去计较的原因是吃亏不大,觉得费时费力维权不值当的。
和陈女士一样,消费者虽普遍具有维权意识,但这种意识却极少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即便维权,消费者也很容易因各种原因半途而废。
维权成本高,消费者该出手时出手难
嫌费事、怕麻烦、不惹闲气、耗不起……种种原因使得消费者在合法权益被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该出手时不出手。
“为了这点事我已经来回跑了三四趟了,来回的车费不算,每次都是请假过来,光扣发的工资奖金都够买部新手机了。”消费者齐冬梅女士无奈地说。
一个月前,齐女士在某手机卖场购买了一部手机,用了没几天就出现开关机失灵的现象,于是她找到销售商要求退货,可是去了几次销售商都以各种理由推脱,花了钱耽误了工夫,还是没能讨回公道。
“要是通过消费者协会再得不到解决,我就打算放弃了,自认倒霉吧。”齐女士把到消费者协会投诉作为自己迫不得已的选择,至于到仲裁机构仲裁或是通过法院起诉,齐女士表示不会考虑,主要是担心维权过程繁琐、维权成本高。
除了出于对维权成本的考虑,很多消费者对维权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也有顾虑,记者调查的结果显示,52.9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采取维权措施后,合理诉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消协:吃 “哑巴亏”助长无良商家气焰
“吃 ‘哑巴亏’很可能既维护不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还助长了无良商家的气焰,让更多的消费者受到损失。”德城区消协提醒消费者切不可一味忍让,吃 “哑巴亏”并不可取。
有些消费者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一时气恼就易采取一些过激行为。
对于这种现象,德城区消协工作人员建议消费者要理智对待,通过正确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勿采取过激手段,以免给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失。
另外,具备一定的维权意识对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十分必要,如消费过后主动索取发票,注意保留购物小票和产品包装,大宗消费签订有效合同等。从细节着手,能够从很大程度上避免合法权益遭受侵害。
□见习记者 王倩倩 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