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星期一晴
一斤茄子涨了324%
今天,我到菜市场和基地调研菜价情况,一打听价格,吓了一跳。蔬菜价格竟然像坐了火箭一样,噌噌涨上去了。与7月中旬相比,一斤芹菜涨了125%,一斤白菜涨了87.5%,一斤油菜涨了300%,一斤黄瓜涨了200%,茄子更为夸张,一斤涨了324%。
近日来菜价的上涨与月底的大雨和最近连阴天气有关。农田里的蔬菜大量腐烂,蔬菜又属于需求弹性小的商品,价格对供给变化反应灵敏,很小的变化,就会引起 “轩然大波”。
我翻看武城县志,过去本地西瓜和蔬菜都是外销的,现在却要从外县市调运进来。原因显而易见,菜地在被不断扩大的城镇挤占,菜地越来越少。这在全国是个普遍现象。但是,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却不得不引起重视。本地菜无处 “容身”,只能购进外地菜,这无形中增加了物流成本,结果是消费者多支出,也会由于气候等因素增加供给的不确定性。
菜农风险最高,获利不及三成
《农民日报》的记者曾以寿光一个生产黄瓜的蔬菜大棚为例,跟踪黄瓜从大棚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探求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润分配情况。
他们发现,这个过程包括3个环节,其一:生产环节,一公斤黄瓜的成本在1.86元,当日寿光批发市场的黄瓜成交价为2.3元,扣除成本农民每公斤获益0.44元。其二:加工批发环节,成本大约为每公斤0.46元,从寿光批发市场出发的运菜车经过550公里路程运到北京,批发价格每公斤3.3元,批发商每公斤获利0.54元。大型城市二级批发商,批发商把菜运到北京其他区域,二级批发商的批发价格变成每公斤3.6元,二级批发商每公斤获利0.18元。其三:零售环节,最终价格为5元,零售商每公斤获利0.54元。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到,农民在生产环节投入的成本占总成本的56%,而获得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26%;两级批发的成本占总成本18%,却切走了利润蛋糕的43%;零售环节成本占总成本的26%,利润占总利润的31%。
关键在于组成产销利益共同体
在成本利润的分配当中,农民的弱势不但是付出的多、得到的少,更主要的是没有选择权。投入的化肥、农药、地膜、土地租金等全是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用经济学的语言叫做 “沉没成本”。 “可变成本”只有后期采摘费用,蔬菜又不耐存储。因而对单个农民来说,不但没有 “卖什么品种”、 “卖多少”的权利,更不可能有 “卖不卖”的权利。只要黄瓜生长到上市时间,他就必须出售,否则会烂在地里,亏得更多。而批发商和零售商沉没成本少,且都具有了一定的选择权利,至少有 “卖多少”、 “卖什么品种”的权利。因而在博弈谈判中生产者往往处于极端不利地位,容易成为转嫁成本和风险的最后所在。风险到生产者那里归总,什么风险都传导过来了。
解开这个结,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推进产业化,把生产环节、批发环节、销售环节整合起来,打造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让生产者能够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好处,让加工销售者亦承担生产环节的成本。二是建立蔬菜风险补偿机制和保险机制,分摊生产经营者尤其是生产环节的成本。
要保证较高水平的蔬菜自给率
对于县市尤其是地市一级,还一定要意识到,在自然灾害风险频仍、民生事业重要性凸显的大背景下,确保一定面积的菜地,保障较高水平的自给率,是关系到治下百姓一日三餐的大事情,不可丝毫懈怠。而且,菜园是绿地,稻田是湿地。农业不仅为城市提供农产品,还提供乡村文化和生活环境。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住在乡间,在城市上班。我们搞的 “农家乐”,代表了城里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在城区,或者走出城区不远,如果我们能够看到绿油油的菜园,不但是一种眼福,还是一种休憩和回归。
□谢子平 (农业部挂职干部,武城县委常委、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