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年月夏津县民兵射击比赛大会的留影。
时任夏津县人武部政委的肖永谦在训练间隙搞民兵教育。
民兵利用农闲或劳动间隙进行各类军事课目的训练。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响应国家号召,夏津积极组建民兵队伍,利用农闲开展训练、评比等活动,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基干民兵。
一组褪色发黄的老照片,为我们打开一扇尘封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之窗。
那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特殊年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国内外斗争形势的需要,民兵工作像在战争年代一样得到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民兵训练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类比武、会议及评先创优活动接连不断。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作出 《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全国上下 “全民皆兵”、 “大办民兵师”,采用大字报、漫画、快板书、顺口溜、歌剧等形式,进行 “政治挂帅、思想领先”挑战评比竞赛活动,提出 “行动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管理民主化”的口号。
1959年,在民兵中普遍进行了以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主要内容的共产主义教育。同时,在民兵组织和民兵训练中,大力开展 “五好”竞赛评比运动。 “五好”即:生产好、学习好、治安好、团结好、遵守执行政策法令好。
夏津县根据上级指示,在各级组织、县直部门、一些学校都建立了民兵队伍,至 1958年11月,全县建民兵师4个,民兵团19个,民兵营120多个,民兵连1300多个,民兵总数达2万余人。此后十多年间,曾多次召开全县民兵工作大会,但因条件所限,至今留下的图片资料,只有1960年1月召开的全县民兵射击比赛大会的留影。
当时,对基干民兵的选拔、任命和管理都相当严格,只有出身工农、表现积极、能力较强的优秀青年才能被编入基干民兵组织。大批从部队退役的轻武器分发到基干民兵手中,他们平时持枪参加农业生产,农闲时或劳动间隙进行各类课目的训练,如队列、刺杀、射击等。
民兵组织受当地武装部和公社党委的统一领导。 1964年10月,夏津新盛店公社新盛店大队(即现在的新盛店村)张继成、张秀芳兄妹参加全省民兵比武,获射击表演课目一等奖,受到山东省委、省人委、省军区的通报表彰。规范系统的训练,提高了民兵的军事素质、纪律观念和管理能力,为部队培养了大批优秀兵员,每年应征入伍的新兵,有相当一部分是训练有素的基干民兵。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基层领导干部,许多表现突出、思想稳定、政治合格的民兵成为大队干部,为巩固基层政权和各项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4月23日,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7000余名民兵代表参加了会议,夏津县选定3名代表参加,分别是闫传江 (退伍军人、民兵干部代表,渡口驿公社闫庄大队人)、张继成 (民兵代表,新盛店公社新盛店大队人)、陈洪利 (学生代表,苏留庄公社北铺店大队人)。赴京开会之前,夏津民兵师军政首长与3位代表合影留念。开会期间,与会代表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每人获赠国产半自动步枪一支 (当时此枪刚刚生产,仅配发少数部队,并未配发民兵组织)、子弹100发。 1986年,根据上级要求,将枪弹上交集中保管。至今,闫传江仍精心保存着赠枪通知、代表证以及 4月 24日的《解放军报》,上面头版头条报道了大会的盛况。
“文革”期间,民兵工作曾一度发生严重偏差, 1973年才开始逐步恢复优良传统做法, 1973年3月26至30日,夏津县召开民兵代表会议,表彰了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基层武装部、民兵连。 2个公社武装部和10个民兵连分别介绍了开展民兵工作“三落实”的经验做法,并进行了军事表演。此后,组织基干民兵训练、开展教育及召开民兵代表会议逐渐步入正轨,形成固定的制度。
□许世河郭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