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30104期 >> 第06版:往事
高凤翰交游德州纪实



高凤翰的青岛故居中的雕像。



高凤翰书画作品。



  高凤翰一生与德州有着难以说清的缘分。他曾数次游历德州,与众多的德州文人成为至交;他读书学习时曾在董颜书院尊德州人田雯、孙勷为师;他出仕做官又与德州人卢见曾志同道合,风雨同舟;他最后的传世诗作也是由德州人宋弼给予选定的。他曾用画笔描绘了德州的人物与景观,也曾用诗歌吟唱德州的景物与人文。
  高凤翰 (1683-1749),字西园,号南阜,山东胶州市人,是清代雍乾时期诗书画印皆精的杰出艺术家。有人将其划归扬州八怪之列,有人说他虽不是扬州八怪但水平不低于扬州八怪。

游历德州交众友

  高凤翰出生于青岛胶州南三里河村的书香门第。其父高曰恭为康熙十四年(1675)举人,叔父高曰聪为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
  高凤翰自幼受家庭熏陶,博览群书,工诗文,擅书画,精篆刻,善制砚。 19岁为秀才。 20岁开始, 3次赴省城济南参加举人考试,但屡试不中。正是他的父亲在淄川任教谕期间,高凤翰认识了淄川著名诗人张笃庆及其子张元 (字度传,号榆村,雍正朝举人,著有 《平山诗草》),并与张元成为要好的朋友,这为结交德州朋友打下了铺垫。淄川与德州当时同属济南府,官僚和文化名人之间的交往机会自然很多,如王士禛、高珩、赵执信等,与德州田氏兄弟、谢重辉、冯廷櫆、孙勷、萧惟豫、卢道悦、赵善庆、宋来会等的交往都非常频繁。张元曾与德州卢见曾、宋弼、董元度等一起编纂 《山左明诗抄》和《国朝山左诗抄》,他们的交往自然是很频繁的。高凤翰正是在张元的引领下,开始来德州的。
  来到德州后,高凤翰顿时被德州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很快就深深地爱上了德州这片热土。后来的高凤翰,不仅有时间就来德州,而且来后经常是长期住下去,除到德州的书院、州学听课外,也到德州的园林名胜处采风作画。据文献记载,高凤翰出仕前曾数次到过德州,并与多名德州学者定交。高凤翰本来号 “南村”,当知道了清初德州著名诗人、杜诗学大家卢世傕晚号 “南村病叟”后,主动将自己的号改为 “南阜”。
  目前见到的材料说明,高凤翰第一次来德州的时间为康熙五十九年 (1720)春。这有他三月十九日陵州客舍 “自寿诗”和《陵州九日振河阁登高》诗8首为证。首次游历德州时,还作 《国色天香图》挂轴一幅,题曰: “国色朝酣酒,天香花染衣。康熙五十九年端阳节后,写于河上草堂。”落款为西园高凤翰,此画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雍正二年 (1724)秋, 42岁的高凤翰游历德州时,不幸染病,住进田白岩“红雨书屋”疗养。田白岩是德州著名诗人田雯的第五子,本名田中仪,字无咎,号白岩,岁贡生,官二品鸾仪卫经历,后与宋弼、董元度、纪晓岚等都是心心相通的文友。高凤翰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病愈后将离德州,曾赋诗留别:“甲辰夏客陵州,卧病田白岩红雨书屋者数日,病可留别,留诗识意”。本年高凤翰还有一首写德州的诗,题为 《过德州李坤函村居》。
  雍正三年 (1725),高凤翰曾根据田霢爱菊艺菊的事迹作 《草堂艺菊诗》。雍正五年 (1727)作 《草堂艺菊图》立轴,纵122厘米,横51厘米,现保存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是高凤翰根据田霢的鬲津草堂的实景所作,画中老人应为素有菊痴之称的布衣诗人田霢。该幅画作,应是目前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德州古迹图之一,对我们了解清中前期德州的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参考材料。
  雍正四年 (1726)春, 44岁的高凤翰赴济南,与德州文人宋弼相会,作 《春泛大明湖》、 《湖上竹技》诸诗。雍正六年(1728)四月,高凤翰在济南,与同被推荐为贤良方正的德州北李家族后裔李征熊等12人雅游逯氏园。秋八月,赴京师,应贤良方正试,列一等,被雍正皇帝召见于圆明园,授修职郎,分发安徽试用。高凤翰由此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雍正六年 (1728)至乾隆二年 (1737),高凤翰与卢见曾演绎了一段宦海深情。卢见曾因遭人陷害,被充军新疆伊犁。高凤翰也因是卢见曾同党被蒙冤下狱。乾隆三年 (1738),刚刚出狱的高凤翰曾参与校对田霢 《鬲津草堂诗》。一起校对者有常建极、宋其桐、颜希圣、李奕烈、宋来会、魏丕承、陈英选、叶正夏、胡龙卜、赵念曾、刘友田、卢见曾、萧承沆、李芾、孙今兰等15人。这些人,应是高凤翰在德州或说与德州人的主要交际圈。
  出狱后的高凤翰,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尤其是右臂因患痹症已经残废,只得利用左手写字画画,既痛苦又不得不从头学起。刚刚改为左手写画,作品与其以前的风格和成熟度来看,有些差别,所以购买他画的人也越来越少。不得已,已是 59岁的高凤翰不得不于乾隆六年(1741)回归故里。回到老家的高凤翰,生活贫困潦倒,以刻印制砚为生。在极端艰难困苦中,他想到自己第二故乡德州的众位朋友,他作的 《题画牡丹后寄怀罗朴园》诗 “岁在龙蛇劫数奇,辰宫才过巳宫悲。欲知老骨填沟日,多在三春未尽时”,成为今人判定高凤翰卒年的史料证据。

出仕江南遇知己

  雍正六年 (1728)底,高凤翰到安徽报到后,经由老朋友卢见曾的推荐,开始试任安徽歙县县丞,后代理歙县知县。雍正八年 (1730) , 48岁的高凤翰在代理安徽歙县知县任上,有人告其于命案中得贿赂五千金。时任安徽巡抚的程元章曾责怪卢见曾。卢见曾争辩说:“这一定是有人诬陷高凤翰,他的为人不是这样的”。后经过审理,证明高凤翰果然是受到别人的诬陷。本年冬,高凤翰被调整为休宁县县丞。
  雍正九年 (1731),高凤翰先是被调回歙县拟任知县,很快又改拟绩溪县知县,但均未正式任命。卢见曾在 《南阜山人诗集序》中写道: “……今改署绩溪,令行即真矣。不数日,抚军升浙江制府以去。历事抚军徐公本,王公紘、制府尹公继善,高公其倬,皆当代名贤,并蒙赏识,而甫受知,即各升调去,其蹇于遇如此”。由此看出,高凤翰所知遇的上级,先后调走,其休宁、绩溪县知县并未实际到任,终以县丞职而终。
  乾隆元年 (1736),卢见曾官两淮盐运使,逢 “西园方以县丞委管泰坝称掣,历俸满,应叙升矣。会仪征县缺出,具禀荐于藩台和臬台,总督复书,尚称闻其才名。会有构余于制府者,乃转以结党为余罪,列凤翰款……”。因此不得升迁。乾隆二年 (1737)春,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宴集文人墨客于平山堂,时年55岁的高凤翰以贡生身份赴会。后补作 《平山堂雅集二首》云: “运使卢公盛选宾从,续会平山堂,追踪庐陵:人士竞传,得未曾有。余时适在扬州,以公赴仪,未得与会。是日运使公传呼使者数辈,来问河下舟。翌日进见,补赓二章”。
  卢见曾因 “有殊绩,扬誉,为同僚忌之,又淮商骄蹇,疾其整峻,利不能动,则蜚语诬告之”。并控高凤翰为其同党,将高凤翰下狱四五十天,高凤翰悲愤至极,作诗明志云: “敢道案定无三字,终期心有一人知”。在公堂对簿时,高凤翰抗辩不屈,冤情终得昭雪,但遭罢官。从此,高凤翰不再涉足仕途。
  在官场派系斗争中,高凤翰受诬下狱,经历了一番磨难。后虽冤案得以昭雪,但使他对仕途失去了兴趣。去官为民后,高凤翰侨居扬州,寄宿佛门僧舍。 55岁时,他右手病残,改用左手画画写字,自号 “后尚左手”,刻制 “丁巳残人”石章一枚,标明在丁巳年病苦废右手。他在扬州同 “扬州八怪”一班文人十分投契,靠他们资助和自己卖画,维持了几年流浪生活。
  乾隆五年 (1740)夏,卢见曾遣戌军台,高凤翰为卢见曾出塞绘制 《出塞图》。画面绘卢见曾乘马前行,前后2侍从,旁侧塞外穹庐风物,天空雁行。图成后附卢见曾、高凤翰、郑板桥、吴敬梓、马曰琯、孔传橿、李莬等十多人的题跋。现藏故宫博物院。
  因生活所迫,高凤翰不得不于乾隆六年 (1741)返归故里。返乡后,他撰写了自己的生圹志铭,又自编 《南阜山人诗集》。他在晚年怀念卢见曾时,还作了一幅 《竹菊湖石图》。该图首尾各有一段题记,从题记可知此图作于乾隆十三年(1748)十一月初六日,当时的他应是66岁。高凤翰于乾隆十四年 (1749)二月去世,该图距他去世仅3个月,是我们能看到的高凤翰遗作中的最后一幅,堪称绝笔。据扬州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张郁明考证, 《竹菊湖石图》中的两块石头分别是代表卢见曾和高凤翰自己。石头两侧的菊花和竹子隐喻着卢、高二人的高尚品质,两块石头紧紧相依,代表着卢、高二人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既是绝笔,当然是一生中最令人怀念之事。亦可以说, 《竹菊湖石图》成为高凤翰用另一种方法为自己立的墓志铭。

诗文赠答德州情

  高凤翰诗学成就极高。康熙朝诗坛盟主王渔洋因爱慕他的才华,临终前收高凤翰为入室弟子。清人汪启淑 《续印人传》曰: “高凤翰自幼颖异……负超越之才,尤豪于诗”。近人谢国桢评道: “南阜老人,诗名豪甚”。 《四库全书总目》说高凤翰, “天分绝高”。现代花鸟画大师王雪涛评价高凤翰, “诗第一,字第二,画第三,以用笔见胜……甚妙,敢于创新”。参与编选 《南阜诗集》的高元质说:“(高凤翰)拟唐宋名流,殆无愧色”。观其 《石梁瀑布》、 《山行》、 《捕蝗谣》、《苦灶行》等篇章,确是名副其实。高凤翰的 《捕蝗谣》曰: “……蝗食苗,吏食瓜,蝗口有剩苗,吏口无遗渣。儿女哭,抱蔓归,仰空号天天不知,吏食瓜饱看蝗飞”。康乾之际,文字狱大兴,身为朝廷官吏的高凤翰不顾自身安危,能写出 《捕蝗谣》这种正视民瘼、为民疾呼的作品来,真是难能可贵。
  高凤翰的诗集中,收有以德州人或景物为题材的诗14首。其中 《暮春题画赠德州赵闲斋》、 《不寐有怀德州诸子》、 《卖姜翁》、 《陵州九日振河阁登高》、 《过德州李坤函村居》 5首均为其早期作品。而《代柬寄酒卢运使公》、 《五月五日到镇江》,赋 《北固歌为运使玉川公写意行乐图》、 《为雅雨山人题出塞图》、 《即日再别卢雅雨公》 、 《闻鸡再送雅雨山人出塞》、 《斸桐诗》、 《七月一日董祠寓楼题壁得秋字》等诗7首,均是在卢见曾被充军之后和平反之前写的,有同情,有愤恨,有怀念,有咒骂,性情毕现。还有一首 《题冯大木舍人遗诗》,估计也应属于早期作品之一。民国 《德县志》收有高凤翰的长诗 《见可园六十六松歌》。
  德州人写给高凤翰的诗共7首。其中著名布衣诗人田霢的5首,太史公宋弼的1首,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1首。田霢的5首诗,均是高凤翰出仕前游历德州时,田霢为他的画作与诗文所作的品评和点题。宋弼所写的诗,是在编选完 《南阜山人诗集类稿》后,对高凤翰的才能和人生坎坷发出的感叹。卢见曾的诗,是在得到高凤翰逝世的噩耗时所写,所用曲调不是吟,而是哭,哭诉他们过去肝胆相照、同时蒙冤现又天人两隔的悲情离恨。
  高凤翰自称 “第一功名只赏诗,精力之消耗此中者,十之八九”。他一生作诗3000余首,其中大部分散失民间,其诗曾得到文坛名宿王士禛的赞赏。道光 《山东通志》载:其诗 “不甚研炼,往往颓唐自放,亦不甚拘于绳尺,然天分绝高,兴之所至,时有清词丽句”。高凤翰自选诗集有 《击林》 《湖海》 《岫云》 《鸿雪》《江干》 《归云》 《青莲》等,共收入2366首。
  高凤翰过世12年后,他的孙子高攀鳞,为了将祖父的诗集刻印成书,便将诗稿送交时在翰林院为官的德州宋弼删选。宋弼虽比高凤翰小20岁,曾因其父与高凤翰有交,见面以叔侄相称,但与高凤翰交游至笃,曾于雍正四年 (1726)一起 《春泛大明湖》、共作 《湖上竹技》诸诗。宋弼后于高攀鳞处拜祭高凤翰遗像,泫然流涕,又题诗云: “壮心谁遣暮年尽,烈士独无行乐方……遗文更恐归零落,一奏哀歌泪数行”。宋弼将 《南阜山人诗集》中原来的2366首诗,删去1929首,保留了其精华部分的437首,更名为 《南阜山人诗集类稿》。在序言中,宋弼认为删选后的作品,则是高凤翰诗作中 “其善且工者”。他还称赞高凤翰的诗 “七古得苏陆之遗,自擅胜场。诸体品格,在中晚两宋之间”。宋弼 《订选南阜山人诗卷毕有感题句》: “孟氏遗文在,风流忆曩时。量才八斗少,垂老一官卑。兰蕙芳难化,淄渑味不疑。流传千古意,可许汝曹知。往日看遗像,戚然伤我心。宁知冰雪夜,如听凤鸾吟。下里歌谁和,高山志独深。若将东海水,一为滌烦襟”。最后署名 “德州同学小侄宋弼识”。
□本报特约撰稿人 张明福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高凤翰交游德州纪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