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摄 于 1952年的上海,上面的军人王树元 (左一,曾用名王念章)今年已 87岁高龄了,这张照片记录着他作为一名新中国第一代海军的故事。
1949年5月,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发动了以消灭汤恩伯主力、解放大上海为目的的“上海战役”。 1949年5月27日,上海国民党守城部队投降,上海彻底解放。上海解放后,我加入了中国人们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任三十军山炮团警卫连文书。1950年1月,我们三十军一部转入了中国人民海军。
经历上海 “二六大轰炸”
上海解放,百废待兴。 1950年2月6日中午,我正在营房内,突然天空中响起了刺耳的防空警报声,几分钟后,数十架飞机像乌鸦一样飞临上空,紧接着四处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我军的高射炮、机关枪纷纷射向敌机,火光照红了天空。我当时在黄浦江边,江面上溅起巨大的水柱,江里的鱼都炸死浮在水面上。许多船只被炸翻、炸沉,街道上浓烟滚滚,楼房倒塌,人们呼喊着,四处奔跑。飞机俯冲下来,子弹雨点般射下来。这就是上海 “二六大轰炸”。
轰炸后第二天,陈毅市长和潘汉年副市长心情沉重地来到杨树浦发电厂,视察被炸情况,慰问受难群众,指示电厂争取在48小时内恢复发电。在遭受飞机轰炸的那段日子里,上海变成了一座黑暗的城市,灯火管制下的居民区一片漆黑,每家只允许开一盏电灯,照明半小时。街上也少有行人,萧条的气氛使人更感觉到早春的寒冷。
做个有文化的 “石光荣”
“二六大轰炸”后,上海渐渐恢复元气,店铺重新开业,人们慢慢步入正常生活。我所在的三十军政治委员刘道生知道我曾经在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院读过书,就找到我,让我担任宣传工作。连里有自己的党报,我是党报通讯员,每天刻板、印报纸。当时的报纸不提倡写风花雪月的东西,都是宣传当时的政治路线、思想方针、党史军史和部队生活。除了做党报宣传的工作,我平时还负责连里士兵的信件收发。这样做宣传工作一直到1952年。
在影视作品 《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主人公石光荣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军人,把大把的青春激情燃烧在戎马生涯,感动了千千万万走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是当时许许多多军人的代表。 但是石光荣没有上过学,不识字,没有文化。现实中的 “石光荣们”渴望学习文化知识,能看书写字是最基本的最急切要解决的问题。 1952年全国开始文化大学习。为了提高军人的文化水平,我们连里响应号召开了文化学习班,我就从宣传工转为文教。我教的是 “高玉宝速成识字”,虽然我有文化基础,但是所教的识字法我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我每天晚上自学,第二天上课,就这样边学边教。当时军官和士兵轮流上课,每天上两个小时。后来按进度和学习快慢分了好几个班,连里就给我配了两个助教。 1952年5月1日,我和两个助教去新开业的照相馆拍了这张照片。
1955年,部队整编,因为家庭的原因,我没有留在上海,选择了复员转业。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始终珍藏着这些照片,偶尔拿出来看看,重温我在讲台上给军官士兵上课的那段岁月。
□王树元口述 王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