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自行车上的五年求医路

张爱兰向记者介绍女儿的病情。郭庆萍摄



牛世莲的女儿高兴地看故事书。



  德城区二屯镇驸马营村到西长社区门诊有七八里的路程。寒冷冬日,谁都不会注意到有这么一位母亲:费力地蹬着自行车,带着包裹严实的女儿,穿过104国道,穿过铁路桥洞,去往门诊——
  42岁的张爱兰是德城区天衢街道办事处居民,从2007年开始,她的生活就只有一个中心:照顾生病的女儿。
  自从女儿生病后,原本健壮的她身体逐渐瘦弱、脸色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不仅是因为照顾女儿身体上的劳累,更主要的是心理上的煎熬。”说起女儿的病,张爱兰神情忧郁。
  女儿赵媛媛今年16岁,本应是上高中的年纪,可病魔却让她再也不能像其他同龄人一样上学、玩耍,输液、吃药、住院成为了她全部的生活。直到现在,她仍然觉得自己还是那个四年级的小学生。

  一纸诊断书,让原本幸福的家庭失去了欢乐

  就在几年前,张爱兰还对自己家的生活充满信心。
  张爱兰是市区一家轴承厂的工人,丈夫赵振岐则是一家建筑公司的钢筋工。虽然生活不富裕,但夫妻俩工作努力,日子越来越好。唯一的女儿媛媛在共青团路小学读书,聪明伶俐。他们一家三口在女儿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张爱兰心里盘算着,再攒几年钱,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他们就不用再租房住了。
  然而好景不长, 2007年初,由于工厂效益不好,张爱兰下岗了。下岗后,张爱兰到处找工作,一晃几个月便过去了。没想到工作没找着, 6月份,上四年级的女儿媛媛却突然发起了高烧。
  “在附近的门诊打了几天吊瓶后,还是不退烧,医生建议去医院看看。”张爱兰说,她赶紧带着女儿到了医院。抽血化验之后,医生告诉她,孩子疑似白血病,因为不是专业的儿童医院,所以不能确诊,最好到济南的专业医院去查一查。
  虽然之前张爱兰从来没听过 “白血病”这个词,但从医生的神情中她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果然,到了济南的医院,那里的专家很快就做出了诊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安排了住院。医生告诉夫妻俩,骨髓移植是治疗这个病的最好办法,但是需要花几十万,还需要有匹配的骨髓才行。这个结果对于张爱兰夫妻来说犹如晴天霹雳。背着女儿,夫妻俩抱头痛哭: “这可怎么办啊?”
  张爱兰说,不管怎么样,砸锅卖铁也得给孩子治病。孩子在济南住了10天就花了两三万。这10天里,夫妻二人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住在医院的走廊里。张爱兰和丈夫商量着,在济南住院离家远,花销也大,不如回德州医院住着。
  “在德州的医院一住就是3个月,花了6万多块钱。”张爱兰告诉记者,他们实在拿不出钱来了,医生建议带着药物回家给孩子保守治疗。

   省吃俭用,只为给孩子治病

  折腾了几个月,家里的积蓄全部花光了。让张爱兰感到绝望的是,在陪女儿住院回来后,丈夫赵振岐也失业了。为了省钱,张爱兰退掉了在市里租的房子,带着女儿回到了驸马营村的娘家, “娘家有一处闲着的宅子,这样就可以把租房子的钱省下来给孩子看病用。”
  这是一座盖了将近20年的老房子,家里除了一台电视机、一个破沙发、一张破桌子,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虽然没有了工作,但是赵振岐丝毫不敢懈怠,每天都到劳动力市场上去找活干。因为离市里远,赵振岐每天早晨6点多就骑着自行车出门了,直到天黑才回来。尽管这样,由于没有技术,赵振岐只能干一些装卸的零活,一个月只能挣六七百块钱。
  让张爱兰感到庆幸的是,父母把自己的一亩多地让她来种, “这一亩地的粮食基本就够我们一年吃的了,这也省了不少钱。 ”同时,天衢街道办事处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给她办理了低保。低保金每个月680块钱,这些钱张爱兰一分都舍不得乱花,全部都用来给孩子买药。
  从查出病到现在 5年的时间里,媛媛不仅每天都要吃药,每个月还有20天去门诊输液,而离他们家最近的门诊也有七八里路,张爱兰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破自行车,她带着媛媛要骑 20多分钟才能到,“夏天还好说,但是冬天很冷,每天都要等到10点才能出门,还要把媛媛裹得严严实实的。”
  由于女儿抵抗力差,一到冬天张爱兰就格外紧张,冬天太冷,家里没钱买煤,但是害怕孩子感冒了,只能买点煤在白天点上炉子,到晚上睡觉时再把炉子灭了。
  “我在院子里种了一些白菜,一个冬天就够吃了。女儿体质差,需要补充营养,每周给她改善一次伙食。”张爱兰告诉记者,在生活上她和丈夫能省则省, “要省钱给孩子买药。”女儿输液、吃药,去医院做检查,每个月要花两三千块钱,现在亲戚朋友,凡是能借的都借了好几遍了,现在已经欠了近20万元。

   希望孩子能快点好起来

  “这是媛媛查出病前几天得的奖状,”张爱兰指着墙上贴的一张奖状说, “如果媛媛不生病,现在也该读高一了。”查出病时,媛媛还在读四年级。因为长时间住院,媛媛再也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上学。
  媛媛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无数次的抽血、化疗,许多大人都难以忍受,但媛媛每次都一声不吭,从来不喊痛。由于几年来一直输液,她的手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扎的血管,只有找经验丰富的护士才能摸到她的血管。
  平时没事的时候,媛媛就看从邻居家借来的书。邻居家的孩子跟媛媛一样大,已经在实验中学读高中了。由于早年辍学,平时又不怎么出门,媛媛接触的人很少,这使得原本就内向的她更加孤僻。张爱兰告诉记者,媛媛基本一天都不说几句话,只有在邻居家的孩子周末回家找她玩、给她讲学校的事情的时候,她才表现出少有的开心。
  “前段时间看孩子浑身无力,腿和脚都肿,就去医院查了一下,医生说又贫血了。”张爱兰告诉记者,医生让几个月就要去医院做一次化疗,可是化疗一次就要两万多块钱,实在没钱,只能打化疗针来维持, “现在已经有一年多没去医院做化疗了。”
  “现在家里最缺的就是钱,没钱也没法给孩子看病。”张爱兰哽咽着, “希望孩子赶快好起来,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活蹦乱跳。”
受访者:张爱兰年 龄:42岁身 份:德城区天衢街道办事处居民心 愿:希望女儿快点好起来

□本报记者 刘平 郭庆萍 实习生 李天夫 本报通讯员 谷博

热心市民为牛世莲一家献爱心

  12月14日,本报 《孩子就是我们的希望》一文刊发后,牛世莲一家的不幸遭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热心读者打来电话,希望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与记者取得联系,希望能够去探望牛世莲一家,并对他们进行长期帮助。
  本报职工董蕾女士得知牛世莲家有一个6岁的小女孩后,为孩子捐献了一些过冬衣物和故事书。另外,热心市民还托记者为牛世莲和孩子带去了米、面、苹果、书包、玩具等物品。
□刘平 庆萍 陈昊 天夫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自行车上的五年求医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