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于振明:帮85个孩子圆了大学梦
作者:刘平本报

  8月24日,在武城县举行的爱心助学捐赠仪式上,企业家于振明捐款20万元,帮助40名贫困学生继续学业,10多年来,他累计资助了85名大学生,中小学生更是不计其数。
  在武城,说起慈善事业,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于振明。于振明是当地一名民营企业家,多年来,坚持资助贫困学生和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累计捐献资金超过了1000万元。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这是于振明常常说的一句话。于振明从1999年开始资助贫困学生, “原本定的目标是捐助100个学生,现在看来,这个数目是远远不够的。” 于振明说,现在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年至少资助20名大学生。如今,已年过60的他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既然我有这个能力,就要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爱心助学,源于他贫困的生活经历

  “自己也是在贫困的生活中过来的,所以特别想帮助这些困难的孩子。”于振明告诉记者。
  由于家庭贫困,于振明高中毕业后便辍学在家。 1970年, 20岁的于振明带着全家人东拼西借的20元钱,坐上了去长春的火车,去投奔远在东北的叔叔。买完火车票后,他身上只剩下两块多钱。下了火车,距离叔叔所在的松原还有180公里,于振明冒着大雪走了三天三夜, “饥寒交迫,差点没冻死在路上。”到松原后他才得知叔叔已经被单位外派出去。在一位远房亲戚的帮助下,他在松原当过搬运工,当过木匠, “当时挣的钱自己一分都舍不得花,全都寄给了家里。”两年后,于振明回到武城,在县农林局工作。 “当时没有住的地方,只能借住在朋友家里,每天走十几里路去上班。”于振明说,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6年,那时候觉得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都是很遥远的事情。1985年,于振明从单位辞职,自己做生意,靠着诚信经营和朋友们的帮助,企业不断壮大。
  于振明说,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贫困中很多好心人帮助我,让我学会了感恩,让我懂得回报社会。由于家庭困难,我自己没能上大学,但是我想帮助更多的孩子,圆他们的大学梦。”

  每到一地,于振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份当地的报纸,寻找需要帮助的孩子

  1999年,身患糖尿病的于振明在济南住院。期间,他在看报纸的时候发现了乐陵一个叫王鹏的孩子,报道中称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父亲得了血癌,无法继续读书。出院后,于振明没有回家,直接去了乐陵。到王鹏家,于振明看到他家破旧的房屋,沙发上露着多年未补的大窟窿,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台黑白电视。看此情景,于振明当即拿出6000块钱,帮助他继续学业。当地媒体也对王鹏进行了跟踪报道。后来,王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大学,一直读到博士。
  从资助王鹏以后,于振明萌生了一个想法:以后每年都要资助几个贫困的学生。从那以后,于振明不管去哪出差,第一件事就是买一份当地的报纸,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孩子。
  2000年,于振明在四川永川资助了考上大学的两姐妹。
  2006年,于振明去郑州,在当地报纸上发现一个叫刘玉萍的贫困女孩,她从小跟着瘫痪在床的爷爷长大,生活极其困难,于振明去她家了解了情况后,对她连续资助了4年,直到她大学毕业。
  2010年于振明去潍坊出差,看到报纸上报道的带着母亲上大学的孩子后,到报社里去要了他的联系方式和住址,对其进行了资助。

  2010年,单县13岁的王征未进一天校门,全靠自学考上河北科技大学,于振明在报纸上看到 《家贫恐阻 “神童”大学梦》的报道后,驱车390公里到了王征家,资助了他6000元学费。
  “当时的信息技术不如现在发达,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来寻找需要帮助的学生,只能通过报纸获得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于振明加快了爱心捐助的步伐,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帮助更多的学生。今年,于振明委托武城县委宣传部寻找贫困学生,并最终对40名学生进行了资助。

  很多孩子家庭的不幸让于振明落泪,同时他也为孩子们的质朴而感动着

  “于叔叔,我们放假了,我考了系里第6名。本来想在外面打工,但是家里的情况不允许,我只能回家照顾父母。”上个月初,于振明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短信是去年他资助的考入中国石油大学的宁津学生鲍翠平发来的。收到信息后,正在安徽出差的于振明立刻向鲍翠平要了银行卡号,给她打了一万块钱。 “当时孩子跟我说,学费和生活费7000块钱就够了。”于振明说, “听到孩子这么懂事,我心里一阵酸楚,就对她说剩下的钱自己买点衣服。”
  去年,于振明去过一趟鲍翠平家,低矮的平房、破旧的小电视、被用作书桌的旧缝纫机,患有精神病母亲缩在床角一动不动,年轻的父亲不堪生活重负,已是满脸皱纹。看着眼前的一切,于振明眼圈湿润了,立即拿出一万元钱和一张自己的名片交到鲍翠平手中,并告诉她以后有什么困难及时联系。 “前几天我给孩子买了台笔记本电脑,由于我没时间,就托别人送了去。”于振明说,在孩子开学之前,他争取再抽时间去一趟她家看望她和家人。
  在日常生活中,于振明也经常留意身边的困难家庭和学生。 2009年,他与一位朋友交谈时得知武城县郝王庄镇邱王庄村李德正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但因为凑不齐学费而选择了一所全免学费的普通院校读本科,后来李德正又考取了北京大学金融系硕士,高额的学费又让他面临失学的危险。于振明了解到李德正母亲患有乳腺癌,父亲身体也不好,生活十分贫困,决定每年为李德正支付学费两万元。 “去年我去过他家,真是太困难了。”于振明说, “他家住着3间没有院的小土房,他的父亲买了两条小鱼来招待我。”看到李德正家艰苦的生活,于振明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孩子很懂事,逢年过节都来看望我。”于振明说, “孩子每次来都会给我带点花生、地瓜,他母亲蒸了包子也会捎几个给我。”从李德正和他的家人身上,于振明感受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朴实的情感。 3年来,于振明资助李德正6万余元, “现在孩子已经在北京工作了,每次跟他通电话,我都教育他要孝敬父母,多参加单位组织的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于振明经常教育自己资助过的学生,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是可以改变的,他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贫穷的命运。

  在他的影响下,女儿也投身慈善,爱心事业后继有人

  在别人看来,于振明是一个很大方的人。但是他对自己却很“抠门”:去外地出差,他经常在路边地摊吃饭,一碗老豆腐、两根油条就是一顿饭。他说,吃什么都能凑合过去,但是省下来的钱可以资助更多的孩子。 “有时候做好事并不被人理解,但时间能够证明一切。”于振明说。
  于振明的身体很不好, 1992年身患糖尿病, 1999年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尽管如此,于振明却很坦然, “我一直在献爱心,就算哪天离开了也没有遗憾了。”让于振明高兴的是,他的大女儿于晶也热衷于慈善,并于2009年成立了武城 “爱心联盟”,呼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女儿的身体也不好,做过心脏瓣膜手术,现在需要每天吃药。”于振明说,女儿很有爱心,经常举办一些关爱贫困儿童的活动,给孩子们捐衣服、捐玩具、过生日。 “我捐助的许多贫困儿童都是她帮我考察的”,于振明说,每考察一个孩子,于晶和她的志愿者队伍都会去孩子家里许多趟,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给孩子们送去温暖。说起女儿,于振明感到很欣慰。
  “做慈善凭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全社会都能参与进来,慈善事业才能做大。”于振明表示。

□本报记者 刘平 本报通讯员 王召华 吴华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于振明:帮85个孩子圆了大学梦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德周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