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张照片是对姥姥唯一的回忆。
“我去参加革命,抗击日寇,等把小鬼子赶出中国,就回家与你团圆!”姥爷奔赴战场时说过的这些话,姥姥深深记在心里。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直到弥留之际,她也没能再见到姥爷——
我的姥姥韩素娥已经去世20多年了。那时我还只是一个10来岁的孩子,不懂世事,更无法体会骨肉分离之痛,所以并没有太多悲伤。随着年龄的增长,从母亲零散的回忆中我开始对姥姥有了了解,她坎坷辛酸的一生,每每想起我都怆然泪下。
相敬如宾,短暂的幸福生活
1930年, 18岁的姥姥正是豆蔻年华。虽出身乐陵西段乡韩油坊村一个农家小户,但却出落的亭亭玉立,落落大方。同年春天,奉父母之命,姥姥嫁给了同乡纸坊村的姥爷王洪烈 (音),当时19岁的他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
此时正值日寇入侵东三省,中国面临沦陷。姥爷受新思潮的影响,思想比较进步,在校期间与同学们及当时的热血青年上街游行,抗议日军侵略暴行,誓死不当亡国奴。太姥爷唯恐这唯一的儿子在外出事,就劝说他回家。当时的华北地区相对平静,太姥爷想等姥爷一回家,马上给他物色一位姑娘完婚,拴住这个不安分儿子的心。
一开始姥爷并不同意这门婚事,还试图逃婚,可当他见到姥姥后即刻改变了主意。姥姥虽说没读过太多书,但端庄秀丽,恬静温婉,姥爷一见倾心。结婚后,两个人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一年多。
姥爷对姥姥极好,对她很尊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非常排斥。和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女子一样,姥姥从小就被缠了足。看着姥姥变了形的脚,姥爷心疼极了,他坚持要给姥姥放足。每晚,姥爷都亲自端来温水给姥姥洗脚,边洗边愤愤说道:“无知,愚昧。”每天姥姥在院子里做针线活时,姥爷就在一旁给他讲当前中国面临的危机: “中国人民要武装起来抗击日寇,不做亡国奴,坚决把鬼子赶出中国。”姥姥似懂非懂,但她被姥爷强烈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
应征入伍,从此没了音讯
好景不长。次年,姥爷请人为姥姥在院子里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应征入伍。走时,他深情地对姥姥说: “我去参加革命,抗击日寇,等把小鬼子赶出中国,就回家与你团圆。你在家好好照顾老人,这个家就全靠你了!”
当时姥姥已怀有3个月的身孕,她不舍得姥爷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但对丈夫的尊重与信任让她觉得丈夫所做的决定是正确的。虽然心中万般不舍,姥姥还是满含泪水的点头答应,并坚定地说: “放心吧,家里有我,我会等你回来。”
随着东三省的沦陷,战火很快烧到了华北,华北地区也遭到日军侵略。姥姥一边担心前线姥爷的安危,一边带着全家颠沛流离。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姥姥一家逃过日军的一次次扫荡。动荡不安中,姥姥生下了我的母亲,并且在恶劣的环境下把母亲养大。
漫长的等待中,时间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来,在日军侵略中挺了过来的人们无不欢呼雀跃。姥姥觉得,战争结束了,姥爷回来的日子也快要到了。然而,焦急的盼望中,姥姥并没有等来姥爷的消息。太姥姥和太姥爷因思念儿子双双病倒。姥姥强忍着对姥爷的思念,扛起了照顾公婆的重担。每天,这个外表坚强的女人悉心照顾着全家,但一个人的时候总是偷偷地落泪。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姥姥为了让老人和孩子吃饱,经常自己饿着肚子。在她的照顾下,两位老人又能相互扶携着去村头的小路,睁着浑浊的眼睛眺望,嘴里喃喃地唤着姥爷的名字。
夜幕低垂的时候,姥姥总是难以入睡,独自坐在院中井边,深情地守着水井回忆和丈夫在一起的短暂幸福。姥姥听老人说,水在地下是相通的,她觉得丈夫无论在哪里都能够感受到她浓浓的思念和眷恋。
生命尽头,姥姥抱憾离去
在亲邻们看来,姥爷不会再有音讯的时候,一封家书姗姗来迟。
姥爷在信中说,他参加的是国民党领导的西安抗日联军,因为有文化,能讲6个国家的语言,那时姥爷已经是一个军的参谋长了。姥爷信中说让姥姥带上老人和孩子立刻赶往重庆与他会合。我的母亲那个时候已经12岁了,这个从未见过父亲的孩子一听说有了父亲的消息,恨不能插翅飞到父亲身边。收到丈夫的信后,姥姥也很高兴,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她决定不去重庆。这个朴素的女人知道年迈的公婆已不可能承受长途跋涉之苦,她不想放弃相依为命的老人独自和丈夫团聚。就这样,姥姥错过了与丈夫重逢的唯一一次机会。
当时,姥姥认为,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是中国人,就像兄弟俩吵架,最终会和解,那时她和丈夫重逢的日子也就不会远了。
后来,太姥姥和太姥爷怀着对儿子的思念相继离世,姥姥披麻戴孝安葬了两位老人。在把我的母亲抚养成人的过程中,姥姥又等待了姥爷几十年。
姥姥75岁那年,身体已经十分孱弱,多次昏迷,但每次醒来后,她的第一句话都问我的母亲: “你父亲有音讯了吗?他肯定是有事走不开,别怪他……”几十年深情意切,无怨无悔,在场的亲邻无不感伤落泪。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姥姥面带微笑地说: “这下可好了,终于能与他重逢。”
1985年秋天,姥姥在等待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在姥姥的心中有一种对爱的无限忠诚,一种至死不渝的精神鼓舞着她,让她把等待变成一种坚守,一种信仰。她历尽磨难把老人送走,把孩子养大成人,默默地守望着她的爱情。 55年的辛酸坎坷,是因为这个瘦弱的女人体内有着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能量,顽强的挣扎着活过那最艰苦的岁月,并满怀希望坚信有一天能够和丈夫团聚。她付出一生的光景等待后,在终老离去的那一刻也不知道她的丈夫在哪里,现在是否还健在,这是老人一生的遗憾。
□郝之栋 口述 王恩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