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庄村村民庆祝扬水站项目竣工。
(上接一版)去年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启动后,村民们踊跃参与,在筹资筹劳的基础上,有的自发捐款,有的拿起工具修路。村民们亲自监督工程质量,连续20多天的工期, “每天都有村民主动来当监督员,”村主任闫登军说, “道路长750米,宽5米,厚15公分,各项指标都达到了最好的标准。”
“据我的经验,这条路现在至少能承受 170吨的压力,再也不怕大车了。”贾荣福自豪地对记者说, “15公分厚的路面比村级公路都好。 20年都不会坏哩!”路修好后,大家都很爱惜,还自觉地分段来打扫卫生,对公路进行保养和维护。
村子的路不好走,往往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和闫屯村面临的问题一样,前几年,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小史村村民一到了下雨天就更 “闹心”。 “拉菜的三轮车陷到泥里,用拖拉机拉都拉不出来。”村民史青敏说,无奈之下,为了不让辛辛苦苦种的菜烂到地里, 67岁的史青敏只好踩着泥泞的道路用筐子把菜背出村,再卖给收菜的小贩,本来用拖拉机几分钟就能运出的菜,史青敏却要背3个多小时。即使这样,每年因运输不及时,每亩地也得损失300元左右,这刺痛了史青敏的心。
通过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今年3月份小史村铺上了长约650米的砖铺和沥青硬化路面,村民再也不用担心菜运不出去了。“这 ‘一事一议’真是议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史青敏说出了所有村民的心声。
村民的无私奉献
焦庄村地处减河岸边,扬水站建立之前,村民浇地只能依靠村里的几眼机井,耗时、耗力,成本还高,而且土壤容易板结, “机井水是阴水,不养地,比不得黄河水。”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没有扬水站,焦庄村的村民每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减河里的黄河水直接从村旁流过而无能为力。去年,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宣传到焦庄村,村里申请建扬水站,从申请到建成,总共不到两个月。 “原来浇一亩地要花5个小时,现在只要1个小时,真的是太方便了。”张广利高兴地说。
“虽然现在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村支部书记张成岗说。原来,在灌溉沟渠开挖时,很多村民种植的庄稼、树木需要被去除,大多数村民都觉得这是件 “利村利己”的好事,所以都愿意无偿支持扬水站的建设。但也有个别村民要求村里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 “以我们村的财力,负担不起这样的经济赔偿。” 张成岗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村两委特别选了村里有威望的村民成立了攻关小组,对这些村民做思想工作。 “最终,他们都愿意放弃私利,合力支持水利设施的建设。 ” 张成岗说,“看到扬水站带来这么大的经济效益,所有的村民都表示,如果还有这样的项目,一定会无偿支持的。”
同样无私奉献的,还有黄河涯镇齐庄村的村民。齐庄村由于经济发展较慢,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满足。村班子及群众代表在商定后,通过全体村民投票表决,决定成立一个文化广场。由于公共面积较小,文化广场需要占用部分村民的土地,很多村民都无偿献出了自己的土地。“这件事关系到所有人的利益,即使做出点牺牲也是应该的。”村民们纷纷表示。
经过一个多月的建设,齐庄村文体活动中心已全部建成,村委会不仅为村民购置了体育活动器材,还组织成立了秧歌队、京剧团。现在,很多村民无偿地承担起维护场所卫生和公共用品的职责, “建设文体活动中心,我也出了一份力,我们一定会好好爱护它。”村民蔡虎说。
“民议、民建、民管”的全民总动员模式
今年上半年,我市共13个县(市、区)、 110个乡镇、 310个行政村开展了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全市财政奖补支出达到1.58亿元,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带动村民筹资筹劳2575万元、村集体投入9209万元、社会捐助和其他投资763万元。共建设完成道路硬化315千米、机电井11眼、桥涵22座、路灯302盏、植树24万株、公共活动场所17个,农村受益人口达39万人。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几乎所有申请立项的项目都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因此受到百姓的欢迎。 “可以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村民共同参与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全体村民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李志鹏向记者介绍说。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所有项目均是通过村民议事的方式,由村民自主决定,建什么项目,在哪里建,都是由群众协商确定,组织群众开展 “议事”。 “这种形式,都是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议事范围、项目都是他们来定,因此比较务实。”李志鹏说,灵活多样的议事方式,调动了基层干部和群众议事的积极性。
村民议事议定的项目,经村申报、乡镇审核,县级财政部门审批后,按照因地制宜、尊重民意的原则,主要通过群众自建、招投标、合同制的方式进行。另外,村里还成立村民监督小组,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这种群众直接参与建设和监督的实施方式,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办事热情,充分发挥了群众民主监督的作用,有效促进了各项奖补政策的落实。
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议、自己建、自己管,赋予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解决了与农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让群众直接感受到了财政奖补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截至目前,对于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全市没有出现一封农民来信,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