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难忘那年麦收

  张居明
  1974年,13岁的我初中刚毕业,正好赶上了麦收。
  6月的鲁西北平原天空湛蓝,阳光炽烈,热烘烘的东南风不时吹过,麦田里掀起一浪一浪的金黄,空气里飘荡着新麦的清香。
  俗话说:“杏黄一时,麦熟一晌。”早晨看到麦穗儿还只是黄梢儿,经中午毒毒的日头一晒,沉甸甸的麦穗儿便变得黄澄澄的,麦芒如刺猬般炸了开来,倘若不及时收割,麦粒就会容易掉在地上。俗话说,收麦如救火,就是这个道理。
  那时还是生产队时期,从割麦到运麦、轧场、扬场等整个麦收过程,全是笨重的体力劳动。收割前队里会选好一块场地,把地表整平、松土,然后泼上清水,撒上麦秸,晾一晾后,吆喝着牲口拉着碌碡转着圈地碾轧,老家人称“杠场”。麦子收回来后的所有工序都是在这里进行。
  吃过晚饭,父亲把挂在墙上生锈的镰刀取下来,搬出一块磨刀石,趁着月光把一把把镰刀磨得锋利光亮,为第二天的开镰收割做好准备。
  次日凌晨三四点钟,还在睡梦中的我就被父母叫醒,我揉着眼睛问:“才几点呀就叫人干活。”父亲说:“快走吧!晚了抢不到好地块了。”那时是挣工分吃饭,收一畦麦子记多少工分,人们都想抢到靠地边的畦,那里麦苗稀,割起来又快又省力,越往里麦子越稠密,割得慢付出劳动多。
  人们都早早来到地头。随着生产队长一声号令,社员们便争先恐后地猫着腰割起麦子来,朦胧夜色中只听到“唰唰”的声音,黑影起起伏伏,一片麦子瞬
  间倒下。
  刚开始割麦子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紧紧跟在大人身后,但割了一段时间就觉得腰酸背疼,浑身乏力,不时直起腰身来看看离地头还有多远。“不怕慢,就怕站。”老俗话一点不假,不一会儿我就落在了后边。旁边爱开玩笑的大叔招呼我:“怎么了大侄子,咋掉队了?”我一脸沮丧,赌气坐在麦捆子上不干了。父亲慈爱地对我说:“没事。累了就歇歇,渴了去地头喝点水。”
  太阳升到头顶,像一个大火球一样烤在身上,浑身难受,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滚下来,流进眼里,涩得人睁不开眼;麦垄间的黑灰钻进鼻子里、嘴里,擤一把鼻涕、吐一口痰都是黑乎乎的;针尖似的麦芒扎在裸露的胳膊上划出一道道血印,经过汗水的浸渍隐隐作痛,人们一个个灰头土脸活像泥人一般。待一块地收割完,还得把自己割下来的麦子送到生产队场院去才能给记工分。
  劳累中也有快乐。割麦子时,常会在浓密的麦垄间割出一窝毛茸茸的小野兔或鹌鹑来,还有一棵棵嫩绿的小杏树、小桃树,移栽到自家小院中几年就会结出桃和杏。
  沧海桑田,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麦收,现代化的大型联合收割机轰隆隆从成熟的麦田驶过,饱满的麦粒便颗粒归仓。再也看不到昔日人山人海的收麦场景,农民只需在田间地头掐腰挥手便完成了以前艰难的收麦过程,那一幕幕挥镰割麦、拉麦、轧麦、扬场的热火朝天的场面,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难忘那年麦收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周末】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