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天衢新区积极对接京津冀,巧用“带土移植”模式——
融通产学研 做强区域增长极

“有研”新上马的两个生产项目正在加速建设。记者 刘振兴 摄


华创融盛智能化仓储设施。记者 刘潇 摄


  

□本报记者刘潇本报通讯员赵庆川陈宝滨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撬动的是一场静水深流的区域深层次变革。在这前所未有之协同发展大局中,德州既属于省会经济圈,又是山东唯一一个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而天衢新区更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全省对接京津冀的桥头堡。
如何发挥桥头堡优势作用,建设新的增长极?在全面对接京津冀方面,天衢新区谋定而动、动则实干,付出的努力是空前的。
“我们打通体制机制壁垒,牢牢把握双招双引生命线,并巧用‘带土移植’模式,连同其团队、项目、技术等多种创新要素整体打包招引,努力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首选之地。同时,用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积极融通产学研,打好了产业、科技和人才三张‘协同发展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天衢新区筹备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祁小青说。

建好产业园走活项目棋
时至8月,天气依然燠热,而在德州创加国际港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程车来回穿梭,工人们施工正酣。“我们一期建设了13栋楼,目前主体全部封顶,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项目负责人赵华介绍。
创加国际港项目总投资4亿元,于今年4月底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全面竣工。项目区位优势明显,距高铁德州东站仅4公里,是天衢新区全面对接京津冀的重点项目之一。赵华称,眼下最关键的,就是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契机,积极对接京津冀地区外溢的优质企业,打造一个高标准、高品质、高端化的生态产业园区。
同样火热的建设场景,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示范园上演。“示范园总投资105.6亿元,规划的11个产业园区中已有7个开工建设。像电子信息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已进入招商阶段,目前已与多个项目达成入园合作意向。”德州建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部长张良说。
产业协同是天衢新区全面对接京津冀的实体内容之一。在这方面,除了火力全开建园区,新区还在全力促成优质项目落地。
眼下,山东有研艾斯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产业化项目、有研亿金新材料(山东)有限公司集成电路用高纯溅射靶材生产项目正在开足马力,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有研”是天衢新区在中国“芯版图”上的一个重要标签。落户天衢新区以来,公司订单供不应求,产能不断扩张,为此又追加投资,上马新项目。此前,这两个新上的项目同时上榜省重点项目。项目投产后,将彻底改变我国12英寸硅片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打好“三张牌”发展活力旺
建园区、落项目,做好产业协同只是“第一张牌”,全面深化对接京津冀,还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上做文章,打好加快科技和人才协同的“两张牌”——
今年一系列的举措可见一斑:设立科技创新驱动财政专项资金5000万元,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平台105家,完成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入库备案4个,30余家企业与京津冀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部分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今年以来,从京津冀地区引进10位专家入选德州市假日专家,通过网络等形式组织京津冀高校招聘会4场,达成求职意向1500人。
为打好产业、科技、人才的三张“协同发展牌”,全区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纵深出击,做到全面招商、“带土移植”、精准服务,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借助各类利好政策,我们与京津冀的要素流动持续增强,仅上半年,就引进过亿元项目14个,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对接协作进一步增强。”区投资促进部相关负责人说。

政府来“培土”企业筋骨壮
实践证明,积极对接京津冀,政府打好三张“协同发展牌”,企业也会尝到实打实的甜头。
山东华创融盛展示有限公司致力于为零售商提供专业服务,主营产品为商业空间展示道具,合作方包括阿迪达斯、李宁、361、斯凯奇、丝芙兰等。自2019年6月从北京迁至天衢新区后,公司完成了智能化转型,销售收入以每年递增38%的速度持续增长。
谈及落户新区的感受,公司项目负责人陈国庆感触颇深:“之前在北京,大企业聚集,中小企业错位竞争空间小,生产也受限制。公司落户新区后,建设了自己的智能制造工厂,突破了生产技术瓶颈,完成了科技成果转化,营业额得到了很大提高。”
今年上半年,华创融盛实现营业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31%,并获评省专精特新企业,入选省数字经济重点项目,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曾经,我们历时179天完成厂房建设投产;眼下,正准备扩建新厂房。”陈国庆说,落户3年多,新区相关部门靠上服务,成立专班解一切难题,还给予了极大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款返还、税费返还、技改补贴等。“有件事印象很深,我们是‘带土移植’来的招商引资项目,企业的核心技术团队都过来了,现在有一半员工为外地人,此前外地员工子女上学是大难题,在相关部门帮助下,这个难题很快便迎刃而解。”
天衢新区虽是协同发展大局中的一个小因子,但在对接京津冀之路上没有畏首畏尾,走得愈发精准、顺畅。现在有陈国庆一样感想的企业家不在少数。“我们深知,引项目、培企业如同栽培大树,引来了好树种,也需要适宜的生长条件。为使引来的项目企业扎根,我们下大力度‘培土’,积极融通产学研,提供保姆式服务,促进企业完成产业升级,让他们来得心甘情愿,成为落户新区的受益者。”区科技创新部相关负责人赵兴说。  □本报记者 刘潇 本报通讯员 赵庆川 陈宝滨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融通产学研 做强区域增长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