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德州东城小学成立教育家成长俱乐部,创新益智课堂——
“有为”教育 塑造快乐人生

学生在上舞蹈课(资料图)


  

□本报记者路龙帅本报通讯员韩哲陈宝滨
  不久前,教育部首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评选结果揭晓,全国共100所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德州东城小学作为德州唯一的一所乡村小学成功入选。
  “办一所充满快乐的学校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铸就‘有为’教育品牌,多维度、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赋能学校发展,为乡村教育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径。”日前,东城小学校长马小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有为”理念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始建于1947年的东城小学原名为袁桥初级小学,历经5次变迁,于2018年完成新一轮扩建,更名为德州东城小学。目前,学校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可容纳48个教学班、2160名学生。
  走进东城小学,教学楼一楼大厅的校史墙上,生动的图文资料讲述着东城小学70多年的变迁。“学生每天一进教学楼就可以感受学校的历史与变化,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激发了他们热爱校园的情怀。”马小红说。
  除了学校历史外,校史墙上还有专门的板块展示学校“有为”教育的成果。
  何为“有为”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老师们要有一定的教学成果。马小红介绍,学校引领老师们确立教学目标,并鼓励老师们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让老师在“有为”中探索,学生在“有为”中成长。
  马小红坦言,学校不仅关注老师教学能力的有为,也关注他们生活技能、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的有为,让“有为”教育最终落实在学生的成长上,引导他们感悟有为、尝试有为、享受有为。
  在校史墙上,不同班级、不同老师的“有为”教育成果得以展现。
  “我们还充分利用教室走廊、墙壁、校园文化墙等载体,发挥校园宣传栏、校史长廊的作用,让‘有为’教育理念深入师生心中,见于师生言行,打造学校特色教育品牌。”马小红说。
教育家成长俱乐部助力教师成长
  在“有为”教育理念不断推进的过程
  中,东城小学还成立“教育家成长俱乐部”助力教师成长。
  自俱乐部成立以来共收到42所学校提交的调研表,并最终确定22所学校为正式会员单位。
  马小红介绍,教育家成长俱乐部倡导将学生放在学校发展的中心,以教师、校长的专业成长为责任,以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为载体,培养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家。
  “俱乐部是由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在职正校长自愿组成的全国性、专业性、公益性,以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为载体的民间组织,四年一届。”马小红说,俱乐部实现秘书长负责制,设立顾问委员会、秘书长、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研发小组、活动督导小组、信息宣传小组、资料整理小组等。
  在日常教研工作中,教育家成长俱乐部定期开展师德建设和校长成长交流、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促进教师养成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同时,俱乐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教师乃至教育家成长提供理论指导。
  此外,俱乐部还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搭建交流平台,宣传普及教师职业个性成长工作,帮助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益智课堂培养阳光少年
  在助力教师成长的同时,东城小学以益智课堂教育为阵地,从学生的小组交流中求得共同进步,在各项活动中促进学生成长,打开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东城小学操场北侧有一个600多平方米的菜园,去年3月份,学校与德州市农科院合作开发了乡村小学田园农耕课程,指导学生科学种植各类农作物、蔬菜、花草,并定期举办农业科学知识讲座,丰富学生的农村种养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动手能力。
  东城小学注重课程顶层设计,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共开发了包含乡村小学田园农耕课程在内的37门“乐自由我”走班课程,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让学生沉浸其中自由选择、自由探索,真正做到:我收获、我快乐、我提高。
  同时,东城小学以乡村童话课程为切入点,探究一条创建乡村温馨校园的新路径。他们构建了特色乡村童话教育课程实践体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质朴自然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品格、尊重生命的意识,达到热爱乡村的教育目的。
  多年来,创新教育路径让东城小学荣获全国幸福教育发展共同体、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员单位等多项荣誉。“我们用不懈追求与努力办一所充满快乐的学校,学校的社会满意度和认可度逐步上升,实现了‘师生留恋、家长满意’的社会效益。”马小红说。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有为”教育 塑造快乐人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